韻讀中原歌雲夢
「人須求可入詩;物須求可入畫!」基此,多年來我在大學講學授課,每每以讓學生認識自《詩經》、《左傳》、《史記》以降,乃至先秦各家的傳經志業;韓柳歐蘇的道德文章,甚而公安竟陵等性靈小品為志業!尤其是透過文字,與天地精神相意往;與人間紅塵相映照的「詩」。不僅僅是意承孔子「思無邪」的日月光華,更有此生以詩意映天地;以詩情照萬物的宏願。深感非如此,實有負此生教授中文的機緣。
「韻讀中原,歌盡雲夢」!談詩情,映詩意,則源遠流長,光芒萬丈的《詩經》與《楚辭》,不僅是其他文學作品難以比擬,舉凡在黃河、長江華夏大地上,欲溯流尋源,認識中國詩歌,乃至中國文學,首在韻讀《詩經》;歌盡《楚辭》。
首談《詩經》,《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為北方文學代表,所代表的區域是黃河流域,原名《詩》,共有詩歌305首,因此又稱《詩三百》。從漢代儒家將其奉為經典,即稱《詩經》。其作者,絕大部分已無可考。《詩經》是我國第一部純文學專著,開啟了我國詩敘事、抒情的內涵,確立了詩的修辭、押韻原則,因此,在文學立意上,也是我國「純文學之祖」。
孔子對《詩經》有極高的評價,所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溫柔敦厚,詩教也」,甚至說「不學詩,無以言」,顯示出《詩經》對我國古代文學的深刻影響。孔子更認為,詩經可以培養聯想力,提高觀察力,學習諷刺方法,可用之侍奉父母,服侍君主,從而達成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即《論語》中所謂「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詩經》不僅開啟了我國文學先河,亦開創了現實主義的文學風。然,由於其句法以四言為主,在節奏頓挫方面,皆為最簡單而最完整的一種體式,所謂「雅音之韻,四言為善」,當然在迴旋轉折處稍有其憾。
至於稍晚興起的新興詩體《楚辭》,則為南方所代表的騷體,代表的是長江流域,由愛國詩人屈原所創,後來泛稱此種體裁詩歌為《楚辭》。參差句法,雜以「兮」字等語詞,而或先或後與二言、四言配合運用,用句多是六言七言參差,描寫個人情懷,富有浪漫神祕氣息,其用韻而長篇鋪敘,開漢賦、駢文之先河。
《楚辭》作品中之「離騷」與《詩經.風》相對,分別為中國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之鼻祖。後人也常以「風騷」代指詩歌,或以「騷人」稱呼詩人,後世取名也有「男楚辭,女詩經」的習慣。
兩者併論,或因受南北地貌所興,《詩經》的四言體,其音節頓挫簡單整齊,展現出樸實典雅之風格,所謂「雅音之韻,四言為善」;而南方山水多幻變之景致,使《楚辭》騷體大異《詩經》,不但篇幅較長,句子長短不一,表達方式熱情奔放,想像奇幻,風格華美,併與《詩經》共譜華夏大地上,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之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