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石山房
「陳氏收藏閩台先賢書畫展」展於文化局,展出清代古書畫百幅,重要的幾幅很開門的:呂世宜四屏隸書、洪作舟四屏隸書、黃爾漚四屏行書、郭尚先扇面草書、黃摶扶行楷。這幾年陳國興到處搜尋搶購下來的藏品,每年都從台灣網上拍來幾件,二三十年的成果百來幅作展出,閩、台、金先賢書畫作品,有文獻級的收藏貢獻。甚至從日本的網拍搜到,呂世宜用印的印譜,小小一本薄薄幾頁,很高價,便轉介給我買下。每次他發現新大陸,都先賴我品鑑看過,順便幫他解讀草書、篆印,所以他買得很安心。
最近他又賴來一幅四屏墨竹,清道光廈門呂世宜的朋友,四十九石硯田富翁林研香的作品真跡。廈門林研香(必瑞)、林墨香(必煇)兄弟,搜得四十九塊漢隸刻石,收藏在林家兄弟的西林別墅,命名「四十九石山房」。後請呂世宜臨摹重刻在方、圓硯背,或刻在不規則的硯石上,拓印集成「四十九石山房研背初刻」帖書行世。二十年前許維民校長,從廈門的收藏家手中,影印這一本送給我研究,可惜當時廈門的影印泛白,非常模糊,我花很多時間,一字一字描清楚填上墨,再影印一本送還許校長。道光九年(1829)呂世宜書丹,林墨香手刻「四十九石山房研背初刻」,當時是有拓印行世,就從廈門流傳到金門。光緒間,洪作舟臨摹二則在圓型扇面上:陴五官碑、深淘灘淺包堰(王蔭堂收藏)。金門縣丞萬鵬兄弟萬霈扇面臨摹三則:蜀郡尊楗閣碑、居攝墳壇刻文、秦詛楚文(我收藏)。書丹:是西村用硃筆寫在硯石面,再刻。例如呂西村生前自書墓碑(隸書)、自作墓記-陪葬硯(板橋體六分半書,也是硃筆自寫在紫端硯背400字,再刻。此硯文革後廈門出土,我收藏)。
「四十九石山房研背初刻」有的是零零散散的幾字殘碑,有成篇的「祀三公山碑」、「青龍左君碑」、「延光殘碑」、「司隸校尉楊孟文誦」、「魯峻碑」,有幾塊是呂世宜刻在研背(硯背)的記事:
「林上舍研香,有研癖、有印癖、有畫癖,近耽余書又有痂癖。其弟墨香工刻石癖,與迺兄同日強余書鐫之,余以二君之癖之異也,樂為之書,東塗西抹凡四十九石,絕不計觀者、笑者、怒者、罵者,又將指余為何癖也邪嘻!世宜書並識」說明林氏兄弟癖好、專長,說出四十九石本事。
「西林巨石研,徑四尺有奇,厚寸,以其厚之半為之圍,薄捫之以為田,注之水,容十合。其色碧,其聲木,其價二千五百,眈之廓如,摩之栗如,藏之者輯如(林研香)-輯如書畫硯」研香用的硯,好大的四尺(120公分)巨硯 ,西村縮刻小硯,以便拓印成書頁大小出版。
有一硯背刻「女有大量,吾有大力,研乎!研乎!舍吾女奚適!」此硯西村帶到台灣林家。後板橋林家遷居東京,二戰美機炸成東京大火,燒毀一批林家文物,包括此硯。
「研瑑荷葉墨寫竹,荷不染兮竹不俗,願君結此清淨緣,日磨三升月千幅。研香畫竹硯」這是林研香畫墨竹的專用硯。又一印曰:「四五百竿竹,二三千卷書」 他是位文人畫家。
有一刻石「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需廎三百杯」壯飲有豪氣,會須一飲三百杯,將進酒,肯定不是金門高粱。「萬」字簡體,早在漢碑常出現,至少清代西村就寫過,不是中共發明的簡化字。
呂世宜在廈門摩刻「四十九石山房研背初刻」拓印本,清道光、光緒就已流傳到金門,180年後許校長帶回金門,是其中一拓本的影印本,原版沒買回金門是有點可惜,我描清後密藏,沒再版讓金門書學界分享。以前我在台北故宮圖書館,找到呂世宜書「西漢古鏡記」一篇隸書,交書法學會張奇才前理事長,出版成一本西村隸書字帖,供大家臨摩金門先賢的書法。「四十九石山房研背初刻」應該可以出版,以饗鄉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