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蠖之屈,為蛇不灰
在傳統十二生肖的輪轉中,蛇雖有「小龍」別稱,但於實際生活情境,終究還是不怎麼被待見的。對於曾經與蛇交會的記憶,有幾次印象倒是頗深。
家裏的豬舍前有一座一米半見方的沼氣池,覆蓋著高約一米的方形厚重鐵罩;沼氣池上鋪著四、五條水泥板,沼氣池四周有一圈寬約二十幾公分、類似護城河的水泥溝槽,平日裏溝槽積水。上小學前,有一次在溝槽半壁上,發現一條不到一米、黑白相間的雨傘節蛇(金門話叫「雨傘路」)。當時都還在念小學的大哥與二姐拿著麻繩套牠,好一會兒果然將蛇套住,逮著蛇後,他倆各執麻繩一端,試圖搖晃著將蛇往草間的墻壁上撞擊而去,結果二姐不小心脫手,蛇便朝我身上甩來,嚇了我一大跳,但最終還是將蛇給折騰到蔫了。
還有一次在往水頭方向的田埂裏,發現一條頗為不小的圓柱形錦蛇,身長約莫有一米半,正盤捲在一叢被割過的菅芒草根部、曬著午後的太陽。我盯了一會後,喊了在臨近田壟裏幹活的鄰居長輩。只見他拿了根枯枝,朝蛇頭部壓了一下,一手就掐住蛇脖子、把蛇提溜起來。我跟在他身後回村子,在一群大小孩子的圍觀下,他把蛇吊在相思樹幹上,三兩下環剝了蛇皮、生吞了蛇膽,把幾個小毛頭驚嚇得不輕。
國小四、五年時,每日中午都要走路回家,吃過午餐後再走回學校。當時三五同村小孩,一路戲耍著上下學。逢著夏日,更是經常不顧學校警告,趁著中午回學校時,繞路到賢聚往官路邊官道左側的水壩庫區游泳。幾個大小男孩脫得精光,身手矯捷者,噗通躍進水潭、雙腿劈哩啪啦踢起水花,環游起來。而像我這般不諳水性者,只能環抱一大坨布袋蓮,沿著水壩堤邊嘗試打水。有一次依然如此這般耍著,突然間左腳趾痛了一下,旋即見一蛇從眼前左右游弋而去。當下趕緊爬上岸,隨即看見腳趾上的兩蛇齒血點。當時也不知水蛇有沒毒,雙手趕緊用力把血點擠出來;心裏還盤算著是否得找把刀子把腳趾割下來以求保命。(哈,因為當時的不久前,才看到報導說台灣有一原住民少年被毒蛇咬到,自己用鐮刀把腳趾割斷保命之壯舉)
年紀漸長,也曾陪同孩子在動物園或景區裏,見過包括白色或黃金巨蟒在內的各種蛇類;在廣州街頭也看見那些一籠籠錯落疊放、擺在路邊攤,等待饕客揀選的各種大小食蛇。只是,此番那番再見,都未曾再有年少時與蛇邂逅的那種深刻。直到二年前,在田裏看見那條身形碩大、卻被農用耕耘機從肚腹攪斷成二截的金門蟒蛇。我於圳溝旁土坡挖好坑後,一邊用粗樹枝挑起蛇身體、一邊喃喃地念著阿彌陀佛及往生咒,再把肚腸外流的蟒蛇置於坑中,掩土而去。
今年春節再回西安。由於手機碎屏,想找家維修店。從青龍寺站走到大雁塔,幾家維修店都未開門,只得繼續往小寨方向尋去。路過翠華路,見陝西歷史博物館前人車熙熙攘攘。回想第一次走進博物館至今,已經快有二十七、八年了。當年的博物館人氣雖也頗盛,卻也遠未有如今大排長龍、人頭攢動的景況。
博物館展廳多且大,初入展廳一隅的玻璃展櫃中,即有類似編年或紀元的考古器物及文化陳列,如石器時代的仰韶及龍山文物。再見這些往日只有在歷史教科書粗略交代的詞匯,化成眼前各式各樣的石器、骨器與陶器,心中還是有種穿越的恍然。
生活裏,蛇虺或許很難令人心喜。但在仰韶文化的彩陶紋樣裏,蜷曲的蛇紋猶如遠古文明的胎動;在商周青銅器上古樸渾然的蟠虺蛇紋,透露出遠古先民對於蛇虺及自然力量的圖騰崇拜。《易經》中的「尺蠖之屈,以求信也」暗含蛇類的收放之道與生存哲學;漢代帛畫中伏羲女媧的人首蛇身形象,更蘊含著古老文明的生存智慧。就肉體而言,蛇身雖非堅厲,但言及精神意涵則反是,可謂是「為蛇不灰,只待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