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兩種榮耀現場-李子恆與聯合盃

發布日期:
作者: 吳鈞堯。
點閱率:1,415

  二○二五年二月十六日晚上,台灣舉辦「民歌50」演唱會,不同40、30的一場性演出,這回盛大舉辦三場,民眾魚貫湧入小巨蛋,聆聽李宗盛、李建復、殷正洋等歌手的聯合演出。我對熱鬧活動向來少聞少問,正巧舊友於高中群組吆喝,我不禁貼圖報名。
  高中於我,仍是熱愛唱歌的年紀,無事愁、有事的怨,經由詞曲印照,深深鑿痕,比文學更文學,人潮走進演唱會,依稀拐進時空迴廊。匆匆歲月過往,歌詞、音符跟著遺落,中年後再回神,已是五音不全,幸好還能哼幾句「聽我把春水叫寒、看我把綠葉催黃」。
  這首華人名曲〈秋蟬〉,一九八○年發行,作者李子恆獲得金鼎獎作曲獎,我問同行夥伴,沒有幾個人知道他的大名,一位金門同鄉經我一說,才驚訝地發現,她沒事就愛哼唱的〈秋蟬〉,作詞、作曲者竟是鄉親。李子恆詞曲創作不斷,知名歌手姜育恆、周華健、小虎隊等,競相邀約,然他行事低調,如同他慣常以鴨舌帽遮蓋眼臉。偶爾夥同朋友唱歌,螢幕出現作詞、作曲「李子恆」,沒有例外的,我都會興奮嚷嚷,所謂「沾光」就是這樣吧。
  李子恆在台灣、在金門都難得逢面,有一年豆梨季,李子恆也返鄉,聽完演奏曲〈番薯情〉大家意猶未盡,起鬨請李子恆現場高唱。他沒有婉拒,再唱了一次。華人世界的詞曲創作巨星,平常過的也是庶民生活,一次王水衷大哥兒子大喜,李子恆應邀赴宴,正巧文化局委託的金門文學讀本即將付梓,我跟子恆大哥陳述原委,需要簽訂授權,他和善地說,「沒問題呀……。」
  民歌50落幕前,介紹與會來賓,驚喜發現李子恆也在現場,依然頭戴帽子,唯恐離場時被誰認出那樣,而人們的通病,則是有點成就,便巴不得被路人一一指認哪。
  民歌演唱一周後,一月二十三日,聯合報系舉辦多年的聯合盃作文大賽,於新北市政府隆重頒獎,教育處科長周祥敏領隊,會後與得獎學生合影,並錄製「飛去,金門話」短視頻。主辦單位表示,歷屆聯合盃評審絕少重複,得獎,意謂獲得不同評審團的認同。我今年應邀,與作家陳柏青、淡江大學教授黃文倩擔任決審。在評審會現場、每當首獎與優勝揭曉,主辦單位驚呼,今年度如同往年,金門籍學子得獎者眾。頒獎典禮上,我坐在第一排,每逢金門學子上台領獎,便就近拍照留影。
  一月二十三日格外疲憊,因為一月二十二參加金門教育處青少年文學獎頒獎,來回匆匆,漸漸感到心有餘力不足,事前準備的致詞演出也打了折扣。我提到小時候昔果山老家大廳中,掛有我的獎狀牆,親友拜訪時,總對著牆上「功勳」指點讚美,小小年紀不知道如何應對,著實想撞牆,而每一張的獎狀,無論數學抽考或者作文比賽,都是與自己的拚搏,尤其作文類型,已經從文字命題,轉變成為圖像方式,雖然方式丕變,不改的都是要練就好「鐵頭功」,攻破自己的牆,才能贏得榮耀。
  金門籍學子落落大方上台,與我當時的忸怩有極大不同,離島、本島的資源落差,極易造成性格上的傾斜,欣喜看見新時代學子們,昂然挺胸,不畏懼且自在,我不禁深深感佩哪。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