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鄉愛土 有情有義 ──略說張永祥的電影劇作
名劇作家張永祥曾說:「我沒有讀者,但有觀眾。」
我就是看著張先生電影劇作長大的觀眾。童年家住金城後浦,城區先後有4間電影院:金中中正堂、金城戲院、金聲戲院、育樂中心。我自小是戲迷,兒時跟著母親到中正堂,年少就懂得自己買票入場,只是當年看電影,焦點總是繞著銀幕上的俊男美女打轉,從未注意到幕後的創作者。
張永祥 (1929──2021) 山東人,政工幹校影劇科畢業。1960──80年代,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劇作家,作品質精量多,橫跨話劇、電影、電視三界,劇作號稱120部,多次獲獎亞太影展、金馬獎最佳編劇,2016年,更獲得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張永祥的電影劇作題材寬廣,鄉土劇如《養鴨人家》、《家在台北》、《小城故事》;民族劇如《源》、《吾土浯民》;古裝劇如《秋決》;文藝劇如改編自瓊瑤小說的《六個夢》、《海鷗飛處》、《一簾幽夢》……等等。
其中,1964年的《養鴨人家》、1970年的《家在台北》、1980年與張毅合寫的《源》,分獲第12屆、第16屆、第26屆亞洲影展最佳編劇,1975年的《吾土吾民》、1978年的《汪洋中的一條各船》、1979年的《小城故事》,分獲第12屆、15屆、16屆、金馬獎最佳編劇,1977年的愛情文藝劇《煙水寒》還獲得巴拿馬最佳外語片,……。
除了題材寬廣豐富,風格健康寫實是張永祥電影劇作的最大特色,基本上,他的銀幕主角是愛鄉愛土、有情有義的,他的故事情節是映現人性、人情,激勵人心的。
有趣的是,看著劇作泰斗張永祥作品長大的我,當年受其影響最深的好像不是那些得獎的經典作品,反而是一系列改編自瓊瑤文藝小說的愛情片,看著銀幕上飄飄若仙的俊男美女,幻想著人間的愛情理當是花前月下、不食煙火。
2016年,張永祥獲頒金馬終身成就獎時,曾表示:「我非常幸運!非常幸運!生活在一個美好的年代。」
的確,1950年代正是台灣電影的啟蒙階段,也是台灣社會農村進步、經濟起飛的階段。張永祥的劇作掌握了當時的時代脈動,把台灣人民安居樂業、社會欣欣向榮的景像拍了出來,故能感動人心,且頻頻獲獎。張永祥掌握這樣的主題寫了「我女若蘭」、「家在台北」、「寂寞的十七歲」、「還我河山」、「今天不回家」、「路」、「秋決」、「揚子江風雲」等作品,符合當時社會脈動,而且「主題正確」,在各項影展獲肯定。
2023年,我讀大陸瀋陽出版社發行的《20世紀中國文藝圖文誌─電影卷》,從中選出6部台片、5部港片的篇章,且配合網路影片,再次觀賞之。
6部台灣電影,張永祥的劇作佔了3部:「家在台北」、「秋決」、「小城故事」。哀樂中年,淡定初老,再次觀賞、再次重溫年少的記憶影像,我對這3部充滿台灣味、中華味影片的感動似乎比年少時來得深刻!
略說劇情如下:
1.1970《家在台北》中影出品,白景瑞導演。
1970年代,台灣社會流行「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且一窩蜂「留美不歸」。
本片以五位同機返台省親的留美學生開場,用三組不相關聯的故事,表達「回歸台北」的同一主題。
第八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剪輯獎、最佳女主角─歸亞蕾。第十六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歸亞蕾、最佳編劇獎─張永祥。
2.1971《秋決》台灣大眾影業出品。
一個富家單傳的男孩在奶奶的溺愛下成了不馴的暴民,因殺人被判死囚,為傳香火,奶奶送丫環蓮兒入監圓房。情節簡單,文化意蘊深厚。批判奶奶的「親情溺愛」,也批判社會的「傳宗接代」。
第十屆金馬獎大贏家:最佳劇情片─張永祥;最佳導演─李行;最佳男主角─歐威;最佳女配角─傅碧輝;最佳攝影─賴成英。
3.1979《小城故事》台灣大眾影業出品,李行導演。
溫韾鄉土愛情劇,鹿港三義小城,賴雕刻師與啞女阿秀相依為命,歷經試探,徒弟與阿秀終成眷屬。
第十六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張永祥:最佳女主角─林鳳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