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紙本閱讀的慢力量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慶瀚。
點閱率:363

五十年前,陽翟大街上有三家書店,浯陽書店是其中一家,只要有空,我就跑去書店幫忙,當個兼職小店長。浯陽書店出租武俠小說、言情小說,也賣新書、暢銷書。我在書店裡協助租書、賣書,也幫忙訂書、擺書。
在書店的時光裡,我總是把握每個空檔閱讀,大量且多元。
因為知道閱讀的好處,所以開始帶小兒子自學時,我就選定了實驗教育計畫主題:「系統化多元認知」,而系統化多元閱讀,則是這個計畫的核心。我帶他到書店、圖書館看書,瀏覽、翻閱、或沉浸其中,每天早上,至少30分鐘的寧靜閱讀,晚上則有親子共讀。五年來,閱讀量近八千本,都是紙本。
身為資訊教育工作者,我的資訊專業告訴我在這個數位學習的時代,紙本閱讀似乎成了一種「慢」的方案。我也買了電子紙閱讀器和訂購電子書,但我的經驗和直覺卻告訴我:相對於數位閱讀的高效、多功能、低成本,紙本閱讀的這種「慢」,反而蘊藏著不凡的力量。於是我開始搜尋相關的科學研究。
以色列理工學院的研究揭示:當6到8歲兒童閱讀紙本書時,大腦語言區活化程度比數位閱讀高出37%,語義理解區域的活動範圍擴大了22%。日本的研究也發現,觸摸書頁的動作,是強化記憶的天然線索,紙本閱讀後24小時,記憶保留率高達68%,顯著勝過數位閱讀的53%。
日本兒童發展中心報告指出,每日紙本閱讀時間超過三十分鐘學童,其詞彙量成長曲線顯著優於同儕。紙本故事書插圖固定位置有助兒童建立情境模型,提升敘事理解深度34%。研究發現紙本讀者平均每閱讀四十五分鐘才會出現一次注意力漂移,而電子書讀者僅能維持十八分鐘。紙張材質反射光譜與電子螢幕自發光特性差異,使得前者在視覺疲勞指標上優於後者42%。韓國的調查也告訴我們:高中生使用紙本備考,在大學入試國文科的表現比純數位閱讀者高出12%,批判性思考分數差距達15分。
科學家們從EEG和fMRI實驗中發現,紙本閱讀讓大腦的注意力網路更穩定,抑制雜訊的能力更強,資訊整合效果提升了29%。翻頁的觸覺、紙張的氣味、翻書時產生的本體感覺訊號,都悄悄地為記憶與思考增添了多模態認知的支撐框架。同時,紙本的物理特性──可以快速翻閱、做手寫註記。不只是方便,更是大腦在無聲中進行知識的「多重編碼」:運動記憶、視覺記憶、語言理解同步啟動,使知識學習的根基更為穩固。
這些細微的日常閱讀選擇,正在不動聲色的為孩子的大腦搭建一座通往深刻學習的橋。
進入青少年期,孩子的大腦將經歷一場結構性的重塑。美國的大規模追蹤研究顯示,每週紙本閱讀超過五小時的青少年,其前額葉皮層增厚的速度明顯加快,這正是高階認知、批判思考與計畫能力的中樞。
成人世界裡,紙本依然不可或缺。也許有人會問:長大以後,不都是要看螢幕的嗎?紙本閱讀還是必要嗎?答案是肯定的,甚至比想像中還重要。
在專業領域,紙本閱讀的優勢依然清晰可見。律師閱讀紙本判決書時,記憶關鍵條文的準確率高達89%,電子版僅76%。醫師使用紙本藥典查詢藥物交互作用,速度快上17秒。更別說企業高管,72%的人仍堅持用紙本報告做重大決策。
紙本閱讀,是一種生物性需要。近年來,世界各國的教育研究不斷提醒我們:紙本閱讀,不只是文化傳統的延續,它更是一種根植於人類神經結構的「生物性需要」。因此,世界各地的學習建議紛紛回到一個共識:保留紙本教材的使用比例;家庭中持續購置實體書籍;並且引導孩子培養紙本閱讀的良好習慣。
我們無需否定數位工具的便利和可擴充性,例如互動、語音、自動分析、記錄,但在光速飛馳的數位洪流中,至少在閱讀,也該為孩子留下一塊可以慢下來的地方,這也許,就是孩子未來能靜下心來深思、理解,甚至創造出屬於自己世界的起點。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