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嫁妝:一張文憑
我的母親,在她那個時代來說,她是一個新女性,她生了四個女兒,卻一個都捨不得送人。
她沒有機會讀什麼書,但是她知道要自己的女兒,自立自強,只要能讀書,就鼓勵女兒多讀書,即使家境再貧困,她節衣縮食,都要給孩子上學的機會,她總說:「將來你們的嫁妝,就是一張文憑」。
我稍長,有機會認識姐姐的姐妹淘張姐,她們家也是女兒五、六個,但好幾個都送人,奇怪的是她的母親,再抱別人的女兒來養,後來才明白是什麼道理?因為抱來的女兒,將來可以當童養媳,省了一筆聘金的費用;在那個「三八聘金」的年代,很多家庭娶不了媳婦,所謂「三八」,指的是八百斤豬肉、八百個喜餅、八兩金子,當時沒有幾家拿得出這樣的「聘金」。
我們家一直是家徒四壁的清寒家庭,父親晚婚,早期都住廈門,結婚後才長住金門,那個年代工作多樣,但薪水不多,如學校的工友、菜館的跑堂,最遠也到烈嶼當工友,我讀國中時,則換了一個園丁的工作,負責管理城區的公園,我和妹妹都會在課後去幫忙澆花,減輕父親的一些負擔,我因而體會到工作的辛苦,因為水管拉起來十分的費力,心疼高齡的老父,但他為了孩子的生活,從沒有抱怨,家都放手讓母親打理。
母親養豬攢錢,貼補家用,她還會紮「吉仔花」,手很靈巧,有些節慶或結婚都會用得到,所以也可以貼補一下家庭的開支;三餐的飲食,母親總有許多的巧思,例如夏天西瓜盛產,便會在價錢低時,採購一些,讓我們解解暑,然後西瓜皮,就拿來放入母親醃漬的豆豉內,這樣再拿來做為三餐的配菜,既不浪費食物,又減少開銷,後來當我工作時,有一年到台中中興新村的省訓團受訓,台上有一位講師,課中講到醃漬的西瓜皮,佐餐甘甜,原來我們有一樣的生活經驗;可見那個時代不論台灣、金門,生活清苦的家庭不在少數;記得當了老師,課後和學生交流,分享母親買香蕉都會買熟透的,又香又甜又好吃,結果學生卻回我:那一定是比較便宜,我如今回想起來,才發現那也是母親的蕙質蘭心,持家的絕活之一,我上大學時,住姐姐家,那時她剛生老么,坐月子,不方便出門採購,我總利用下午放學回來,去黃昏市場,很多魚、肉及蔬菜、水果,都會比較便宜;一如現在的超市也有即期商品,對於會持家的家庭主婦,多少有所助益。
為了圓母親的夢想,我們姐妹努力讀書,幸好,那個年代有清寒獎助學金,如救總清寒獎助學金;我們總是努力讀書,爭取獲得補助的機會,有時還有機會申請到金額較高的獎學金,其中記得有嘉新水泥獎學金,這些給我們姐妹許多的鼓勵,更重要的是支持我們繼續升學的機會,終於我們三個姐妹都如願憑著「一張文憑」當嫁妝,找到情投意合、清白人家,嫁作人婦。
遺憾的是母親,並沒有機會看到我們三姐妹都靠文憑找到工作,更重要的是找到好的歸宿,父親一一將我們交給好婆家;這樣美好的結果,還要感謝大姐,俗話常說:「長兄如父,長嫂如母。」,我們家則是:「長姐如母」;當年三姐妹在台北讀書,是借住在大姐家,三餐及學費的籌措,都是大姐宛如當年母親一般:「一塊銀,打二十四個結。」;就是精打細算的意思,省吃儉用的支援我們的就學,因為姐夫是軍人,又養育了四個孩子,真的也是姐妹情深,一定要完成母親的心願:「一張文憑,當作嫁妝。」否則辛苦的生活如何支撐?我們一方面努力爭取獎助學金,省吃儉用;另一方面三妹申請了青年助學貸款,回來教書再慢慢還,減輕了大姐的負擔。
父親的放手,讓母親可以自主持家,由於大姐的姐妹情深,姐夫因為從軍,沒有機會讀書,所以支持我們三位小姨子讀書,我們才能實現母親的願望:「女兒的嫁妝,一張文憑。」
五月,是一個孝思的月,母親節的康乃馨,如雪花般處處飄揚,引我深深思念,感謝母親的睿智,讓我們三個女兒有好的歸宿,而且有機會在杏壇作育英才,父親曾經「父代母職」對我們照顧有加,不阻我們一顆求學的心,大姐在照顧自己的家之餘,更一肩扛起「長姐如母」的角色;我們這般幸福,沐浴在三個母愛之中,感謝有您!
母親節,我的思念和感謝,這樣深、這樣濃,只有化作力量,有機會服務更多的人群,用以報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