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之變
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大和尚」遭爆私自挪用少林寺資金、侵占財產、包養多名情婦,還有多名私生子等,被當地政府帶走調查。如是潑天的醜聞,第一時間聽聞的直覺反映是,「電影都不敢這麼演吧?!」,如所聽所聞屬實,對影視界而言,的確是天降了個好素材。
眾所周知,釋永信最為人詬病的是,「把少林寺商業化了」,但這也是當下少林寺之所以國際馳名、走向輝煌的重要關鍵。一直以來,寺廟需不需要商業始終褒貶不一。贊同者認為出家不等同清苦,既能弘揚佛法又能豐衣足食,沒道理不做;反對的則以為,此與佛家戒律相悖,不純粹、不誠心的信仰得不到真正的救贖。道理大家都懂,也都有立論根據,那麼又是誰錯了?
當然,有另一派說法稱,釋永信實則遭到了反對勢力的清算,所謂的「真相」實際是「霧裡看花」,難有定見;目前的情境下,真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希望如此。畢竟,從目前揭露的少林寺及釋永信的財務狀況顯示,其間牽涉的利益巨大,後續誰將接收這些龐大利益,或許真相便呼之欲出。當然,本文的目的不在關注陰謀論,我們更想了解的是,寺廟到底應該以何種模式存在?功德箱二維碼提到底好不好?昔時名剎古寺不也得靠上位者恩澤供養,才活得下去嗎?現代的「功德箱二維碼」不更顯得與時俱進?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或許我們更該問自己,「藉由信仰,你想得到什麼?」
壓力的釋放、心靈的舒緩或精神的寬慰?那麼能力所及的奉獻,或許更令人心安。也或許少林寺因為名氣大,香火盛,收費也更高昂,但除去原方丈團伙的不法行徑外,畢竟也未曾聽聞少林寺有任何欺行霸市或不樂之捐的情況,信仰圖的就是「願者上鉤」,只要信仰本身不涉違規不法,「店」開得好,還是得為它鼓鼓掌。
就個人粗淺的理解,信仰是人類靈魂深處的寄託,是在混沌與未知中,向著某種價值或理想伸出的手。當我們說:「信仰就是一種託付」,意味著我們將內心希望與渴望託付給一個超越自我、超越現實的存在。這種託付可以是宗教信仰,也可以是價值觀、理想、目標,甚至是某種信念體系。這不是逃避現實的懦弱,而是在無常人生中選擇「相信」,我們更願意將其理解為,一種面對風雨,不退縮的勇氣。人生中,有太多事非人力所能掌控;生老病死、愛恨離別、命運起伏。當理性走到盡頭,信仰便在那一刻展現力量。就像一道光,既帶來溫暖,更指引方向。這道光,讓我們懂得放下焦慮,接受不完美的世界,並在有限的生命裡,活出無限的可能。
現在的少林寺由有「中國第一古剎」美名的洛陽白馬寺,原住持「釋印樂法師」接掌,他上任後便推出去商業化新規;包括關閉淘寶店鋪、叫停武僧商演、撤銷「高價香」,免費提供香燭、撤銷功德箱二維碼等等,新規要求僧眾每天4點半起床幹農活,還要打坐、誦經、練武,並禁止私下使用電子設備等等,似乎這便是我們傳統印象中寺院及僧人該有的樣子,但它給予世人的信仰與託付也會同樣步向「清苦」或大打折扣嗎?如果「店」開得好,我們還是得為它拍拍手。
少林或許變慢了;世界越快,心則慢。越是冷漠與速成的社會,人們越渴望一份恆久不變的依靠。信仰,或許會以新的形式出現,但其本質仍然是那份對真善美的託付,是在人世沉浮中不變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