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華豐公司:黃鍾華、鍾國兄弟的創業故事
二次大戰結束後,新加坡成立了以工業生產精煉食油的華豐製造公司,在1950-70年代,這家公司的「白鴿標清香油」可謂家喻戶曉。創辦人就是祖籍金門後浦頭的黃氏後裔黃鍾華、鍾國兄弟。他們的父親黃肖岩更是鼎鼎有名的人物。這個家族的海外事蹟值得讓我們多多了解。
汶浦村(後浦頭)海外移民的第一代當屬黃良倚(椅)、黃良壇(檀)、黃良體等兄弟,他們在1860年代南渡,先抵達新加坡,後發跡於印尼蘇門答臘望加麗、峇眼亞比等地,在兩地成立金福和號,經營土產轉口貿易,從魚產為主的小型買賣做起,致富後再延伸至船務生意,是經商有成的第一代金門僑商。
初期,金福和在新加坡的店址位於羅敏申路(俗稱老巴剎口)54號,後搬至馬吉街。黃良壇、良倚亦為浯江孚濟廟創建董事。黃良晝(黃良倚、良壇之大哥)之子黃熙湖(又名海滄),也從事九八行貿易。到了第三代,熙湖之子黃肖岩(又名卓宣、維宣、少岩)過繼給熙湖堂弟黃指南。黃肖岩在金門出生,南來新加坡後,曾在金福和當財務。他對當時南洋的教育十分重視,曾任新加坡華僑教育總會會長,南洋女子學校、華僑中學、南洋工商補習學校等都有他的捐輸,也對孫中山的革命運動出錢出力,更對故鄉金門的公共事務貢獻良多。
黃肖岩與祖籍山后、僑居日本神戶的王敬濟長女王翠雲結婚。他們的兒子黃鍾華、黃鍾國兄弟創建了華豐製造公司。華豐成立於1948年,是新加坡二戰以後採用機器科學煉製清香油的先驅。哥哥黃鍾華返回中國求學,畢業於浙江大學,專修化學工程,對椰油精煉為清香油與製作肥皂有著豐富經驗,並認為是一種極有前途的工業。弟弟黃鍾國則是先赴上海光華大學附中初中就讀,再到廈門鼓浪嶼英華學校高中求學,1937年日本侵華後回新加坡華僑中學,完成學業。他們兩兄弟合力投入華豐的創辦。1972年12月19日在《星洲日報》一篇對黃鍾國的訪談報導,透露了他們籌建這家食油製造廠的困難及轉機。
我們兄弟經過詳盡的討論與慎重的考慮,終於獲得具體計畫,遂邀集數位友好,發起創辦華豐製造公司,廠地即擇於峇耶禮峇律現址,租用一幅五萬餘方尺的地皮,建立廠房,裝置自己設計機器開始生產,初創時規模並不大,員工只有二十名左右,每日生產量約有十噸左右,採用「白鴿」為商標,開始打入市場。
但華豐在經營初期,並不盡如理想,而曾經遭遇很多困難。其一為資金不足,由於我們將大部分資金投入建造廠房,購置機器設備,有限的流動金,造成運轉上的困難……。其二為市場問題,誠如所述,劣質食油因價格低廉,易為平民用戶所接受,且一般人食用既成習慣,銷途已有基礎,所以,本廠出品在打入市場初期,並不若理想中那麼順利。
自一九四八年初創至一九五○的開頭三年,是華豐最困難的時期。到了一九五一年,華豐在營業上獲得一個良好的發展機會,那就是緬甸市場的開拓。
緬甸一向出產花生,民間多食用花生油。1951年緬甸花生歉收,食油短缺,華豐出品的「白鴿標清香油」順勢打入緬甸市場,知名度提升之後,銷量激增,供不應求。公司添置機器、增加產量以供應本地及外銷市場。1952年改組為「華豐製造有限公司」,且利用煉油副產品,增設肥皂廠。1961年,華豐每日的產量及市場規模漸大。到了1970年代,華豐的「白鴿標清香油」的品質深獲消費者肯定,員工從初創的20名增至100餘人。當時,除了黃鐘華、黃鍾國兄弟外,也有金門籍王濟堂在內的股東加入。1970年代後期,華豐已經上市。然而在1980年代初,經營權從黃家轉移到王家。後來,王濟堂名下的其他公司,彙聚為「華豐集團」,華豐的品牌也成為一家多元經營的企業集團。1980年代初,黃鍾國另成立「優越私人有限公司」繼續經營食油事業,直到1980年末期。黃鍾國次子黃奇鏞參與過華豐、優越兩家公司,見證昔日的輝煌歲月。
華豐的興起與轉型,見證了金門僑民在新加坡戰後工業化的奮鬥歷程,也彰顯了黃氏家族跨世代的經商精神與時代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