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土雖有財福禍卻難料
「有土斯有財」,是中國自古以來累積的理財智慧;因為土地之來源有限,長期擁有土地,可以實現它日後所產生的利益。所以,就國家來說,土地政策有時候可以決定一個政權的興亡;對家庭而言,土地之有無,某些時候也可以決定一個家庭的盛衰。
某次,在桃園火車站搭計程車回社區,這位呂姓司機說:「你們住在那個開發區的都是有錢人喔。」我回說,我們沒有太多錢,買不起台北的房子,才搬到這邊來的,有錢的應該是當初開發時的地主吧?他接著說:「這個重劃區開發十來年,發展迅速,造就了不少「田僑仔」;我一位阿姨年輕的時候嫁到這個地方,一整大片都是農田,過著耕作農活的苦日子;開發以後留了一點土地,賣了一部分得款上億,另一部分土地與建商合蓋,分了二十幾戶房子;姨丈已不在人世,表哥就把留在老家沒有拆遷的老房子和一小塊農地留給阿姨,新蓋的房子分給太太及一兒一女每人各三戶,剩下的都在自己名下;阿姨現在雖然富有,卻是過著往常勤勞節儉的生活,在老家前面的農地種菜,每有空餘時間,踩著三輪車四處回收一些寶特瓶之類的物品去變賣;表哥靠著十幾戶的房租,每月收入可觀,工作也不做了,日日留連歌樓舞榭、沉迷KTV等場所,做火山孝子;兒子咧也不事生產,成天玩超跑及泡在高檔消費場所,買進口新車沒耐性等,大概半年就要換一部中古進口名車,交通規則不放眼裡,紅單來了也無所謂,花錢如流水般毫不手軟。」不覺間,目的地到了,他的話正好告一段落。
俗語說「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道出了一個家族的財富和興衰往往在三代人之間產生變化。第一代地主可能是繼承祖產及自己勤奮努力而累積了財富,第二代和第三代隨著土地開發得利而成「暴發戶」,如果不能敬畏祖上恩澤和缺乏對財富的管理能力,子孫不事生產,導致財富逐漸流失,而至「坐吃山空」的境地,正應了「富不過三代」這句話;有土雖有財,害死囝仔栽;錢財來得太快,福禍卻難料。
有一首「金包銀」的閩南語歌是這麼唱的「別人的性命是穿金又戴銀,阮的生命不值錢……怪阮的落土時遇到歹八字,人是好命子,阮是在做兄弟……」社會上總是存在「有人不勞而獲」的不公平現象。尤其是土地增值,使許多人因而一夕致富,俗稱「田僑仔」。綽號「小鋼砲」的王建煊,在其財政部長任內(1990年6月-1992年10月),就發現這種不公平現象;極力推動「土地增值稅按實際交易金額課稅」,卻是擋了地主及炒地皮者的財路,引起國民黨內本土派強力反對,更有人聲言這是「外省部長搶本省人土地」,當時總統李登輝難敵眾怒,堅持反對這項改革,導致王建煊請辭下台,可知改革之不易。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金門自解除戰地政務後,加上兩岸小三通開放,金門開發前景光明在望;二十餘年來,土地水漲船高,房市價格節節上升,有田有產者應該感恩惜福,謹慎做好財富管理。前述呂姓司機阿姨務實務本的作風,是保持家族永續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