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情到廈門
楊柳颱風吹過的次日,急急忙忙提著行李、搭機趕回金門,參加為期八天七夜的水陸法會。
臨行前牧羊女來電詢問能否利用在金門的空檔,送一套《金門文藝》到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給張羽教授,做為圖書館典藏;張教授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文教平台執行長、台研所副院長,長年投入海峽兩岸文教交流,與台灣、金門諸多學術藝文人士均熟識,她期待這本《金門文藝》文學雜誌已經很久了,金門日報副刊亦是她常讀取的金門文學的窗口,所以許多作家她都如數家珍,進而成為好友。
寶劍贈烈士,紅粉贈佳人,贈書給讀者粉絲所好,何嘗不是人生最快意的事!我欣然接受牧羊女社長交辦的跨海送書差事,同時心裡盤算著,經過小三通、搭船金廈來回不會超過一天的功夫就能完成任務;可心另起一念,當日水陸法會道場佛事已正式開始,此時若溜班缺席是對禮請在上的諸佛菩薩,在場主法大和尚,慈心功德主,無私奉獻的志工,以及召請而來的有情眾生顯然極不敬重,頓時心生愧疚,當下決定應一心一意、用最虔敬的恭敬的心,協助水陸法會順利進行,直至功德圓滿,在此期間絕對不離開金門;於是微信通知張羽副院長,將於法會結束後盡快到廈門大學拜會,張教授得知行程後,很好奇金門水陸法會的事,我想等見面時再與她分享,必然精采。
浩繁莊嚴,殊勝無比的水陸法會圓滿結束了,隔日拖著略為疲憊的步伐,心情卻是滿懷欣悅的,搭上小三通的早班船前往廈門,隨身物品就是一套自二○一四年起復刊的《金門文藝》文學雜誌,從第五十八期至二○二五年秋季刊,總共二十二冊,加上幾本拙作《父親的高粱酒》、《蘭湖散記》做為見面禮,將書分裝成三個紙袋,看似不多提起來感覺沉甸甸的,「這就是文學的重量吧!」我心裡自嘲著,一邊彎下腰找出是前廈門大學給我的通關證書,因為之前曾有帶書被海關檢查、差點被扣留的經驗,那次是在山西太原機場,十本《父親的高粱酒》卡關,情急下翻出此書曾贈予時任國台辦主任劉結一先生的合影,立馬放行;這回帶的書更多了,廈門大學特別給《金門文藝》一紙證書:「茲有《金門文藝》發行人李台山先生攜帶雜誌《金門文藝》(共計二十二本)擬過關後將這批刊物交由廈門大學收藏」《金門文藝》承載著金門地區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歷史記憶,其內容廣泛,涵蓋各類文學體裁與藝術表現。文學作品方面,小說、詩歌、散文等百花齊放,從不同角度反映了金門當地的風土人情,百姓生活,以及創作者們內心情感與思考感悟。廈門大學做為國際知名高等學府,致力於學術研究與文化傳承,是開展科研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收藏二十二本雜誌,將用於學校學術研究、資料查閱等用途,具有相當的圖書館藏價值與學術意義。懇請海關部門予以放行,不便之處,敬請諒解。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二○二五年八月十二日」有了這張通關證書,心裡就踏實多了。
這回通關檢查,果然非常便利,完全沒被盤查過問感覺輕鬆又愉快,張副院長親自來接我,到學校後,又安排了吳文老師與李朝霞,以及博士生陳則汐、張澤、與蔡玉潔三位同學做短暫交換意見並餐敘。在座老師一再為我親自送書稱謝,我回道:「這是對文學的尊重,並且也是我長久以來對廈門大學學術地位的景仰!」金門廈門地緣上本同屬一域,現在小三通讓兩門成一日生活圈,密不可分,廈門的中學與大學發展與金門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廈大的創辦人─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抗戰前曾聘任現任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會長陳呈的祖父─陳村牧先生任廈門中學校長,當年到廈門求學的金門子弟非常多,優秀傑出者比比皆是,懷著一份思古幽情,再次進入廈大校園,在這裡,不僅有相遇的文學情,更激起了無可言喻的濃濃鄉情,在胸中迴盪。(稿費捐金門家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