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公燈
農曆七月夜間,門口多了一盞與平常不一樣的路燈,端莊寫著「敬點路燈,陰光普照」或「一心誠敬,敬點路燈」字樣,並且畫有蓮花、蘭花裝飾圖案。整整一個月期間,傍晚天色漸暗即燒香點火,從「起燈腳」開始,到「倒燈腳」為止,才收好燈具至隔年再用。這盞民間習俗上照明長夜的燈火,傳說是方便讓陰間好兄弟順利到人間,享用普渡祭祀及超度供齋而設置。
2006年曾經為鄰居黃聰仁老先生拍過一張浯島城隍廟傳統禮燈的照片。他在后浦橫街(莒光路85巷87號)開設過聯發白鐵加工店。每當進入盛夏溽暑,街道巷口總有一陣陣清涼微風徐徐吹來,白鐵店撤下兩旁一扇扇的活動門板,變成通透的小店舖。人稱圓伯的店主,一大早便開始忙起製作老大公燈的活,備品堆滿整個小小的狹隘空間,可以清楚地看到一連串的製作流程。以白鐵加工成主要框架結構,再鑲入噴好圖畫及文字的玻璃片,滿屋子上上下下都掛著老大公燈,完工的成品,迅速地銷售一空。越靠近農曆七月,白鐵店看起來越像賣老大公燈的專門銷售店。
大約在2004年起,金門縣政府以公家經費,向外大量訂製金屬材質的普渡燈,以正方形的亭閣式造型,綴以立體竹節雕飾,由縣長題「七月流火,慶讚中元」賀辭,每家戶均能免費分配到一盞,逐漸地統一了民間老大公燈的標準款式。黃老先生的燈慢慢退出時間記憶的視線,2016年老人家走了,享年97歲。
更早的老大公燈是木頭框架,同時與禮俗上的小掛燈一樣,差別在文字上的區分。它是由4條木柱配上天地蓋而成的,實心的底層切割出一個圓型的燈座釘上釘子,利用旋轉卡榫來安置、卸取燭火。四片玻璃當燈箱四壁,有一面頂蓋留有槽門,可以上下抽取當活動門,上層蓋板中間需挖出圓孔,保持空氣流通及促進燭火燃燒完全。後來電燈泡取代了蠟燭,仍依舊制保留燈座的燈臍,金門話中「臍」、「才」、「財」等3字的發音是相同的,口頭上的吉語形式也流傳至今日。
童年時期看過南門老家的鄰居木匠神來伯(1919年出生)到了時節前,也忙碌地做老大公燈架,趕緊交貨給訂製者。他原先住在東門,12歲遷居南門。15歲跟人稱楊師的惠安籍木匠學做木工,師父是受人之禮聘才來到金門,居住在南門街灰砂埕地方。湖前、前水頭等地的大厝,都留有他技藝精湛的雕花作品。神來伯先從學刻花著手,眠床、鏡台的雕刻都會。1937年日本佔領金門,他跑到廈門鼓浪嶼學刻印章,花了一天的時間,向同鄉人學會用玻璃反寫字體,刻了9年的印章。
神來伯刻神主牌在金門是出名的高手,當時他自學成才,格式照傳統工路摸索。驚訝的是他自己不識字,不懂的問題,虛心向人討教來解答困惑。從小的見習,深深地影響我幼小的心靈,「見中學」的手藝人功夫,來自傳統的執著信念與自我成長的心理突破。
今年的老大公燈,又變換了新款式,流行公家研發鋥亮的文創組合燈具,不禁地懷念起舊式的不同燈款,還帶著一份昔日濃厚情感的人間煙火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