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烈嶼、新加坡到汶萊:戲劇小生林水聽的故事
林水聽(1928-2014),原名為林水廳,1928年出生於烈嶼東林。幼時父親早逝,與母相依為命;體弱年幼的母子只能幫忙其他家戶的簡易農活,以換取三餐溫飽。
在1937年前後,烈嶼興起了看戲演戲風潮,各村落紛紛成立戲團;東林鄉賢許文舉等人倡儀成立「東林戲班」,又稱「東林戲仔」。年僅9歲的林水聽加入戲班。東林戲班的劇本,主要由原籍泉州石井的布袋戲師傅「好師」口述故事情節,許文舉等人再書寫而成;而同樣系出泉州的歌仔戲班武場教練「黑肚偉仔」,則傳授後場鑼鼓敲打;此外,邀請西宅道士的林松杞結合科儀身法,教授團員台步步伐。林松杞還曾將新婚妻子的嫁妝紅花布,巧手製作戲服、道具;東林戲班雖因陋就簡,但在師傅認真的教導、學員孜孜不倦排演下,逐漸打出名號。
其中,相貌清秀的林水聽,扮起小生十分俊俏,深受觀眾喜愛,11歲起便跟隨戲班四處巡演,演出地點包含金門本島、廈門等地。當時社會物資貧乏,演出酬勞並不豐厚,全靠觀眾謝神打賞。但這對於家貧的林水聽來說,已是非常滿足,他也十分孝順,每回領到酬勞,便迫不及待交給母親貼補家用。
18歲那年,林水聽母親受迫於生活壓力下改嫁,他自外地演出回來,聞此消息相當難過。族叔林聯珠憐其孤苦,而予以接濟,讓他免於挨餓;林聯珠幼子林登回與林水聽兩人相差12歲,而當時林家的農地較多,需要男女都投入農作,因此他們讓林水聽看顧林登回,也提供他溫飽。水聽、登回兩人亦兄亦友,情誼維持超過一甲子。之後,林水聽年紀漸長,為了養活自己,便上船擔任水手,隨著貨船的四處靠泊,這段歷程讓他的視界打開。
1947年,林水聽決定下南洋,臨行前夕,聯珠嬸擔心他出外吃苦,要他吃飽再走,並脫下手上的戒指,囑咐說:「家裡沒多餘的錢,只能給你這只戒指作路費,望你外出一切小心注意」;這段恩情成為林水聽對於家鄉最美的回憶。
初至新加坡,由於當時的移民官員對於「廳」及「聽」分辨不清,將「廳」誤寫為「聽」,他只好以「林水聽」之名。他隨東林同鄉的「東安渡頭聯誼社」在紅燈碼頭海域划舢舨謀生;對於自小生長於海濱及當過船員的林水聽而言,不是太困難的事。同時,他身手靈活,因緣際會下結識了來自於廈門綽號「和尚」友人,學習了推拿及接骨等傳統民間醫療,加上身材高壯,為人急公好義,未久即成為東林鄉團的頭人。
1950年代初,林水聽來到印尼蘇門答臘,從事樹膠等買賣,獲利頗豐;但當時印尼的排華氣氛逐漸濃厚,因此他待二、三年後決定離開回新加坡。再次回到新加坡的林水聽,以在印尼賺得的錢,把舢舨改裝成電船,並取得駕駛電船執照。在新加坡的期間,林水聽也加入南音社團湘靈音樂社。
30歲那年,林水聽再度離開新加坡,來到汶萊。初時投靠他的姨丈洪瑞木,並在他所經營的聯裕商行打工,每月薪水120元汶幣;32歲,林水聽與同為烈嶼籍的施清品女士結為連理,他的姨丈考量他婚後的開銷,將他的月薪調高至每月160元汶幣。
之後,林水聽自行創業,他住在汶萊河上的「水厝」(浮腳樓),添購小型電動舢舨,穿梭於汶萊河之間,販售食品、什貨、藥品等百貨,受到華人及馬來人的歡迎,生意蒸蒸日上。不久,他即向汶萊政府承租位於一間店面,開立「康寧」商號,主要經營藥品買賣,1992年配合政府舊樓整建,康寧藥房搬遷至斯市騰雲殿旁的現址。這家店現在已經交棒下一代,仍維持不錯的生意口碑。
1958年,汶萊成立有「婆羅乃群聲音樂社」,設於騰雲殿內,原以演出高甲戲(戈甲戲)為主。但因無人教戲而暫停。1970年代他們聘林水聽來教戲,他將畢生所學,舉凡小生、武生、苦旦、老旦等各種角色,無私傳授給學員,演出戲種也由高甲戲改為歌仔戲。群聲音樂社也曾赴新加坡、金門演出,聲名遠播。
10餘年前,我曾在林志斌的引薦下,赴汶萊和林水聽及他的家人們訪談,有幸記錄下他豐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