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斜影緩移老街區──讀蔡顯國人文攝影《逐影後浦》

發布日期:
作者: 翁翁。
點閱率:385

班機落地時間急迫,沒來得及先回老家探視父母親,直接就搭車趕往後浦老街。午後的老城區熱鬧滾滾,我們隨著迎城隍隊伍跟拍,穿街繞巷,一身是汗。去鄉多年,儘管先前受觀光局之託,替迎城隍活動設計海報看板、佛帖旗幟等文宣,手上擁有為數不少的迎城隍祭典圖檔,但為了拍攝祭典而全程參與活動,這還是第一次。應台北友人之託,帶他專程飛回金門錄製迎城隍祭典。多年不見,後浦城略顯老態,彷彿時間毫不掩飾的在街道上留下歲月痕跡,老人、老店舖、老街道、老風情和老氣味,以及香火不絕的老傳統。
少年時期在島上,迎城隍似乎只屬於後浦人的節慶與驕傲,我們這些鄰近的村落,只能帶著羨慕遠遠眺望。祭典期間,在村子隱隱約可聽見遠方微弱的鑼鼓鞭炮,反倒是內心來得激昂,多麼盼望老阿嬤突然興起,帶領我們徒步半小時路程去後浦隨香;看黑白無常、七爺八爺、五彩繽紛的蜈蚣陣、鑼鼓喧天的後浦城……父母親總是鎮日忙碌著,無暇也無心於非關必須的瑣事。
城隍廟出口的街道旁,臨時擺設的長條板凳休息區,坐滿停歇的進香老人家,在炎熱的午後簷下歇息。那麼巧,遠遠望見老母親正向我揮手招呼,趕緊趨前問母親是專程來看熱鬧,還是為了等待我才來後浦?她遞給我一瓶水,笑著說都有啦,什麼時候回下堡老家休息?別忘帶你的朋友來家裡坐坐啊……。朋友替我和母親合拍了一張照片,笑臉盈盈的母親,我和滿身汗漬的T恤,2007年,遙遠燠熱的夏天。
對於一座飽受戰爭困頓而失去影像記憶的島嶼而言,超過半個世紀的軍管戒嚴,未能留下歷史與歲月鑿痕,應是許多人、許多家族乃至整座島嶼莫大的缺憾。時間同時掌控了生成與消除的按鍵,而人的記憶有限,腦容量再高再強,終究仍受限於肉體,生命一旦結束,一切便形同煙消雲散。沒有了影像、紀錄與存證,所有歷史過往只能成為雲煙。
而不知不覺我們來到如影隨行的手機時代,如同吃飯搔癢,拍照幾乎是一種本能。把玩手機,成為日常的必須與習慣,不分老少男女、城市鄉間,走到哪拍到哪,收發電話的原始功能反倒沒人在意。沒隨身帶上一隻手機,形同寸步難移,捷運車廂裡,人人低頭滑手機的畫面,應該是這世紀人類生活最普遍的場設吧。手機普及,功能齊全,從前攝影必須具備的基本概念,如今手機輕易搞定,人人都是拍照高手,獨一無二的最佳攝影師。
收到蔡顯國寄來他甫出版的《逐影後浦》金門人文攝影集,以強烈黑白對比的影像,紀錄了近廿年間,後浦城區的人文風情。黑白對比強烈,但隱約流溢出一股莫名的熟悉感與寧靜的老式浪漫,獨屬於後浦老城或者金門島鄉才有的風味。鏡頭下一張張純樸堅毅的臉顏、老街數十年不變的風采,陽光、氣味、陰影游移、鑼鼓喧天的迎城隍祭典……時光彷彿一下重回二、三十年前的老島嶼。顯國宣稱百分之九十作品都以手機走拍,我想這是時勢所趨,況且作品呈現出的細膩與光影的層次質感,幾乎無法分辨出手機與傳統相機的差距。
藝術家個性乍見孤高冷傲,似乎相處不易,但從蔡顯國的作品裡發覺,他與被攝者之間有一種莫名的和諧與妥協感。搞攝影的人都理解,若不是經過相當的溝通或者攀談,很多好的人像攝影作品是無法產生的。我後來觀察,他具有與陌生人攀談接觸的親和力,這一點與初見面的感受大不同。為了近身照顧年邁的雙親,顯國早早辭別在台職場發展的可能,回歸島鄉,才能有這麼漫長的時間拍攝紀錄、採擷家鄉的風土人文。他是我認定金門島上人文攝影第一人,早在2005年就與顯國合作過他的首部攝影集《島鄉顯影》的設計編印,說起來已經是上世紀的往事。但至今我仍不時記起攝影集裡某些印象強烈的畫面:戴著毛帽吞吐煙雲眼神炯炯的石虎爺、髮鬚紛飛早已忘鄉的老兵、百歲老阿嬤提著水桶在井口小心翼翼打水的身影、黝熱的酒廠裡裸身鏟集酒糟的勞力、冷冽冬日在海口採收石蚵與海拚搏的討海人……。時過境遷,攝影集裡大部分長者恐怕都早已步入歷史,但攝影的魅力盡顯於此;我們記住了一個時代風貌,一個已然消失、但記憶猶在的影像印記。
他是一個堅毅執著的攝影師,這種特質顯示在大部分堅持風格的藝術家身上,原不足奇,但顯國自有一套處事哲學與看待作品的眼光,包含對己身作品的嚴謹要求。長期致力於島鄉的人土風情紀實,數十年不懈,精采的作品,令人激賞。《逐影後浦》以金城老街區為題,位居整座島嶼經貿、文化、政經的金城,無疑是島嶼近廿年的縮影。他慎選作品,一再過濾刷新,面向多樣,畢竟廿年間拍攝的影像之多,如何篩選取捨,糾葛程度恐怕十倍百倍於輕按快門的當下。以「賞味集合」、「兜街拐巷」、「網紅打卡」、「老城往事」、「後浦妙會」等篇章,細密展現他對於老城區的深入與掌握。他還特別整編了名為「網紅打卡」的篇章,不僅緊扣後浦老街的繁華興衰、人文風采,某種企圖,希望也能激發旅客按圖索驥,踏查品味老城區風韻,成為漫遊後浦的記憶指針。
顯國在序文裡細膩的描述了與老母親生前相處的親暱日常,甚至在夢境中母子忘年的對話,令人動容。攝影集裡出現的老母親,虔誠拈香祝禱、以及走在觀音亭旁小巷子的羸弱身子與午後的斜影……情深款款地懷念已遠去的母親。我便忍不住也想起,2017年夏天,在城隍廟口遠遠望見母親,朝我揮手笑意盈盈的樣子。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