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三更有夢書當枕

發布日期:
作者: 李金生。
點閱率:346

書架上看到一本不知哪裡撿來,紙張泛黃、書頁脫落,遭蟲隻啃食的封面寫著「金門行」的小書冊,仔細看封底原來是1969年10月,金門文獻委員會出版,前金防部政戰主任蕭政之將軍作序,邀請藝文人士琦君、劉其偉、華嚴、張放、季季、劉慕沙等十餘人到金門參訪,集體創作的散文專集,算起來已近一甲子之久了。
其中,琦君在以「水風清,晚霞明」為題的小品中寫道:「倚著古崗樓上的曲檻迴廊,俯視似鏡的平湖中,彩霞浮動,魚兒也在與遠來遊客同享優遊之樂。風,微微的吹,掀起了粼粼漣漪,遠處的山岳,近處的田野,一味的綠,綠浸人心田深處,使你感到那麼安詳,那麼沉靜。」恬適的意境躍然紙上,讓人不禁心馳神往。
琦君本名潘希珍,老家在大陸浙江永嘉縣,作品以散文為主,曾被翻譯成英、日、韓語等多國語言,畢生寫作廣獲各方好評,青年學子尤其喜愛,為早期大學讀書會討論最多的作家之一,她也曾在中央、中興、淡江和文化、世界新專等多所大學執教。
大一暑假回到金門,在莒光路的翰林書店看到琦君寫作的《三更有夢書當枕》,這是爾雅於1975年出版問世,當年大學生尤其是女生廣泛流傳,在輔大往返台北的三重客運上,常會看到有人專心閱讀著,看起來就是多了幾分文靜氣質。我也買了一本來看看,附庸風雅應景一下。
那時,年輕心浮氣躁,沒能靜下心來閱讀,總是當作案前的床頭書,隨便翻上幾頁而已。班裡的同學套上現在的話,可是她傾心相隨的粉絲,一有新書上市就到重慶南路先睹為快,課餘娓娓而談讀後心得,樂在其中!
有一回,班上一位將一篇琦君的散文翻譯成英文,當作課外學習成果上交,獲得英籍老師打A的女同學,還特地約了就讀日文系的鄰居,利用一起到桃園、中壢玩的機會,順便到中央大學旁聽琦君老師的國文課,並帶上幾本書請她簽名,對琦君的仰慕之情溢於言表。
後來,這位同學因為工作的關係,經常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20多年的空中職涯裡,常因異地景致觸景生情,有著不同深度的感懷。有時,琦君文中的景物描寫,彷彿就在眼前,心中不禁為之怦然。
有一次,在遊金門登太武山時回憶說道,她曾在連數月執飛後,到挪威一處山邊旅店放自己幾天假,看著峭壁山影的月升月落,突然心有所感,完全體會到琦君「三更有夢書當枕」的下一句:「千里懷人月在峰」,那種說不上來的蕭索意境,讓喜歡獨旅的她,在遙遠的異鄉備感失落和疏離,蒼涼的月色下久久無法釋懷。
做為國內文壇的一時俊彥,琦君以其收放自如的文字穿透力,詮釋她所看見的環境周遭,演繹人我之間的互聯關係,一切都是那麼的親切自然,既有她的含蓄婉約,也有她精緻的心情雕琢,讓進入琦君世界的讀者流連忘返。
正如琦君在〈金門行〉散文集中以「江山如畫」一文中寫道:「在明亮的陽光與爽朗的海風中,翠綠的濃蔭,明嫣的湖光山色,整潔的市街,在車窗外一幅幅移動著,我不禁迷惑起來,我是在台北的碧潭嗎?在高雄的澄清湖嗎?還是在故鄉杭州的西湖之畔?」總是讓人在睹物思情之間,有著繾綣的鄉愁和依依離情。
斷、捨、離是我清理陳年物件,自我鼓勵的要求,但說來容易做時難,這本已顯得老舊破損的散文集,因為看了琦君幾則小品文,讓我想起故人和一些往事,我因此有了把它留下來的念頭。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