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葉章湖畔晚清小品:我的文學師母續美玲

發布日期:
作者: 楊樹清。
點閱率:129

秋風搖曳。好想到江西,去碧山,回浦邊。
與客居溫哥華二十七載返台短暫停留的續均佑約定好了,928到江西出席象山書院復建掛牌儀式,1002日趕回金門碧山睿友文學館出席「筆下山河壯:東瑞文學展」開幕,接續1003到金沙浦邊何氏宗祠何家女兒貞儀晉博士匾觀禮。
如果按照行程走,我視為一趟10月的「夢幻之旅」。氣喘、腳傷,只能走到我家樓下7-11。殘念啊。
江西。阿背父親千禧年辭世前才首度向他的孩子透露,1943年隨胡璉部隊駐紮江西玉山縣徵兵,借住冰溪鎮三里街坊民家,近水樓台先得月。30初度與芳華19的林家千金金珠日久生情,譜出烽火情緣,亂世兒女結連理,只能在林府辦了二桌酒席,晨昏相處180多天即離散了。代父尋親晚了一步,江西台辦為我找到玉山縣唯一一位林金珠,2017年以93高齡辭世,育有6個兒女,大女兒在上海。
吸引我要到長江、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地區的腹地贛江,潛在誘因,也許不是那南宋由陸九淵創立的書院、心學發源地「象山精舍」,2020花10億人民幣啟動象山書院復建工程,並邀請燕南書院掛牌成立心學基地。我更想去尋找父親的「江西愛人」留下的芳蹤。
江西之後就是金門了,1949大撤退,父親延伸的足跡。筆下山河壯,甲政第的燕子東瑞從香港回來文學展了。浦邊的女兒也回來了。
那位我從大學到醫學之路,一路追蹤報導,專攻眼科,何國傑院長的女兒,美國杜克大學醫學博士,何氏長房八柱廿二世裔孫貞儀,歲次乙巳桂月越十有二日,值宗祠肇基二百年之慶,飄洋過海回家鄉晉匾。
想起浦邊,我的記憶之門又打開了。
位於東半島浦邊與劉澳村之間,有一湖泊,立七層水尾塔,名落星塔,今作葉章湖,葉章塔。
湖岸5百公尺處,浦邊66號,是一棟擁有百年歷史的雙層閩南洋樓建築,融合閩式與洋樓風格,列為歷史建築。上網搜得,「不像洋樓的洋樓」,1920年,由何敬嚴返鄉所建。他早年在南洋呂宋(菲律賓)經營橡膠園致富,回到家鄉後親手打造這座融合閩式與洋樓風格的建築。建築本體是典型的「五腳基洋樓」,整體牆身結構以下緣花崗岩石板條砌成,上方以斗砌磚牆,屋身構造為下緣斗砌磚牆,上緣抹灰,搭配硬山擱檁的屋身構造。
少年的我,初訪葉章湖及浦邊66號,我為她命名「晚清小品」。而今,何敬嚴宅,作為「小築佳趣」民宿。
一度入駐「晚清小品」的女主人續美玲,祖籍河北,出生於雨都基隆,筆名:書亞、曉芃、凌雨琳、序雨凌。
我文學路徑上的啟蒙者、引路人。
國一時,教數學的班導何克強的妻子續美玲,是我們的師母。當時學校規定要撰寫週記與閱讀心得,我的第一篇週記寫一個外國心理學者梅寧哲的《生之掙扎》,那是一本超越我當時閱歷的哲學書籍,閱讀起來一知半解。師母看到我寫的閱讀心得後,想與我聊一聊,金沙浦邊66號,1975年,從台灣嫁到金門,雙十年華的續美玲想看看此生,特地陪何克強來古區10號作家庭訪問,當時我尚未放學,從老兵到老農的阿背父親在田地幹活,只天涼仍打著赤膊在家照顧中風癱瘓在床的雪緣母親的樹森哥當家長招待訪客。雞啊鴨啊,還有從豬舍跑出的小豬也加入在屋裡屋外起舞熱烈「迎賓」,城市長大,格外小心翼翼就怕踩到雞屎豬糞,東拐西轉,一步一步,久久才進入搖搖欲墜老屋內,坐定後又是天花板不斷掉落的沙塵與母親的病痛呻吟聲交響。她終於了悟,13歲的少年為何會讀《生之掙扎》……。
家庭訪問之後,師母將家裡閣樓大量台灣現代文學藏書,一本一本,託何老師當「信差」、「書僮」,帶到學校借閱予我。沒書可借了,連17歲的日記也擁搬出來,代批改週記,批示的字數寫得比我的心得還要多,也總以書信與我談論閱讀、文學、寫作。直到我步入社會。
1992金門解嚴那一年,師母文學人生唯一出版的一本書《花崗岩島的戀人:續美玲綠色書簡》,是我幫她整理並寫推薦序出版的,但她為自己的插畫出版社沒用上,耿耿於懷。一直想再出第2本書,卻一再錯過。
2018年10月,續美玲來台灣,身體頓感不適,從天母攔了輛計程車直奔新店耕莘醫院。再也沒回家。2天後,10月6日安息主懷,回到天家。
葉章湖畔晚清小品。永念我的文學師母續美玲(1953~20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