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家書
第一次在金門日報小學生園地上讀到我的名字,已經是四十年前的事了。一定是在總兵署前,那一道與許獬共情共振的文化牆的玻璃櫥窗內,小學生的我,身高恰可及半版報紙高度的我,乍見手寫字化作鉛字出現在金門日報小學生園地的喜悅。
升上國中之後,開始用筆名在中學生園地發表文章。有一年在許維民老師、王先正老師率領下,為校刊晨風策畫製作了「金門小吃」、「鬼神啊!請接受我們的賄賂」、「山高沒有我志大,路遠不及我腿長──全國馬拉松紀錄保持人許績勝」幾個專題,由校刊編輯小組同學分別認領子題、採訪、寫作。專輯文章完成後,刊載在金門日報浯江副刊上。那是我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屬於大人的」副刊版面上。
高中畢業負笈台北,滿滿的思鄉之情無處宣洩。偶然在學校圖書館發現來自家鄉的金門日報──雖然報夾上都是「過期」的報紙,我仍然讀得津津有味,三天兩頭就往圖書館讀報解鄉愁。
我開始大量投稿浯江副刊,試圖把台北的生活日常透過文字與家鄉產生連結;想把接觸到的新鮮人事用文字與大家分享。我的詩〈冷飲二帖〉寫的是採訪與寫作授課老師黃晴雯與她的先生謝天惠:「白色的矯捷的溫存的靈敏的熱帶魚/翻騰在幽深的無垠的棕黑的沁涼的蜜汁裡/一輕啜一狂飲/便把柔情吸盡/沉澱在杯底的/是鍛鑄八年的持久抗戰。」
我也將我的情愛紀事化作詩句:「忽然想起那年夏天如何倉皇走過/除了朱子祠裡的昏黃/浯江裡的墜地木棉/還有晶瑩淚珠成串/年少的心版上/還有鹹漬未散。」
「初初愛戀的你的容顏/在仲夏與蟬唱告別/與草綠告別/與浯江告別/我只能憑空想像/船過料羅/輾轉海藍/去到紅塵滾滾/等桃花初綻/等你。」
「當碧藍料羅為之歌唱/筆直木麻為之飛揚/浯江的夜淒淒啊/別忘了我要他的一支筆一顆心/等待寫滿二個春夏兩個秋冬/等待風沙吹捲/草綠磨蹭後的古銅閃耀。」
「漸漸地我不再引頸張望了/讓江南儘管他的蓮葉田田/讓魚戲他的東北西南/我只在這裡禁聲無語/靜靜看你/與淵明比居。」
那時和平東路與新生南路口的天橋還在,我曾經「快步踏上天橋,給自己一分鐘的時間放鬆心情,駐足天橋上望下看,看由遠而近的公車一部銜接著另一部,同樣的長方軀體,不同的、多變的色彩,銜成一條巨龍,接成一列五彩火車,卻是飛天不成的龍,鳴響不得的火車。」
收到學長來信,樸拙的字跡絮聒他在金門服役的種種。譬如他在金門搭乘公車透過車窗看田野景致所衍生的特別情愫,譬如對家國的熱愛,譬如對返台休假的興奮與期待。腦海中浮現他身著草綠在金門的藍天碧空下,學習一次又一次的成長。「太湖真的乾了!他用賦的手法寫道:『妳可以從湖的一端走到對岸,中間還可以到湖中心的涼亭休息一下。』」
我也寫忘年好友,來自阿根廷,有著「高聳的顴骨、深邃澄藍的眼眸、宏亮有力的笑聲、精通數種語言多才多藝的副主教。」
「與伊約好深秋某個星期天的清晨在師大分部門口碰面,才下公車,便看到伊高大的身影在汀州路上流連徘徊。有意仿效邶風中靜女的愛而不見,笑看伊的搔首踟躕。伊不允,一雙活靈靈的大眼才瞅見我,已向我直奔而來。」
過往習作的新詩、散文、小說,一首首、一篇篇,真實記錄了我的年少歲月。回頭看,何嘗不是寫給家鄉、寫給金報的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