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賢侯去久跡猶遺

發布日期:
作者: 蔡其祥。
點閱率:432

夜色淡藍,晚風微微吹來,明日金門縣蔡氏宗親會舉行「迎端明祖」活動,我作為瓊林蔡前水頭支派蔡氏君保公裔孫孝思會理事長,正在逐一聯繫組員,再次確認參與的人員。
端明祖即是蔡襄(一○一二~一○六七),字君謨,號莆陽居士,諡號忠惠,福建路興化軍仙遊縣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和茶學專家。為人風骨鯁正,堅守禮制,通明史事,具有辦政才幹,官至端明殿學士。中國境內第一座跨海石橋--洛陽橋,是蔡襄在嘉祐三年(一○五八年)任泉州知州,主持造橋。據〈浯江瓊林蔡氏族譜‧重修蔡氏祖譜全書序〉,推論我們乃是蔡襄的後代。
月光微明,老家祖廳板壁上有幅貼金書法,名為《天際烏雲帖》,正巧開篇紀錄一首蔡襄的詩,「約綽新嬌生眼底,侵尋舊事上眉尖。問君別後愁多少,得似春潮夜夜添。」我端詳圓潤豐實又富有意義的《天際烏雲帖》,祖父藉助敦厚端重的書法,寫下蔡襄的詩句,既是尊祖敬宗,也為了啟迪後代子孫,煥發生命的活力。忽然意識到,打從民國十七年開始,祖父起建這棟大厝,讓我與端明祖早已產生了關連。
民國七十四年,金門蔡氏族人希望凝聚宗親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建立文化認同,藉由每年中秋節前夕舉辦迎端明祖活動,傳承家風,弘揚祖德,塑造共同的文化記憶。
今年由第五組輪值,透早我與水頭族親到祖家瓊林,與諸族親會合,出發,到下埔下蔡氏家廟恭迎端明祖,然後回瓊林十一世宗祠安座,奉祀一年,明年再由第六組負責迎回。
一路上,宗親扛著「端明大學士」的旗幟,鮮明的金黃色猶如揚起的榮耀,豔麗的大紅色則象徵我們蔡氏心中的澎湃。蔡氏宗親會的幹部身穿黑色背心,幹練又自信,襯托儀式的莊重感。瓊林保護廟請出中壇元帥和廣澤尊王護駕,氣勢十足,有夠神氣。
迎神的路線彷彿端明祖踏足於此,祂巡經的地方不只是座標,還是宗族血脈在這座島嶼上一次鮮活的搏動。巡行瓊林聚落六世宗祠前時,我輪替扛轎,當端明祖輦轎的轎桿壓在肩頭,何止是神像的重量?簡直是金門蔡氏宗族的結構、尊嚴與份量。剎那,逝去的傳統經驗被喚醒,個人的感知和記憶被激活,祖先信仰在心中吶喊。
任重道遠,負重前行。
在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移動和律動,都能讓我找回身分的確立感和群體的秩序感,鞏固自我的邊界,不再模糊。透過迎端明祖的慶典,樹立對宗族文化的傳承,對祖先信仰的尊崇,恢復日漸淡薄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心懷敬畏和感恩,光耀門楣。
輦轎抵達瓊林十一世宗祠,我虔誠地放下肩頭的轎桿,落轎,鼓樂齊鳴,香煙繚繞,傳承與接續由此開始。由理事長主祭,長老陪祭,依大三獻禮祭祖,上香、獻果、獻饌、獻花、獻金帛、誦讀祭文等,莊嚴隆重。祭典之後,頒發獎學金,鼓勵後進。中午各地的蔡氏宗親齊聚一堂,席開二十幾桌,餐敘聯誼。
南宋王十朋曾寫過一首〈蔡端明詩〉,「賢侯去久跡猶遺,乞雨詩奇字更奇。世俗妄論公政猛,愛民心有彼蒼知。」感佩蔡氏宗親當年決議舉行迎端明祖的創舉,更感念祖父有先見之明,百年前就將端明祖的精神和風骨,鑲嵌在祖廳的板壁,讓我見賢思齊。
秋日,午後的陽光在涼風的助力之下,緩緩地撲向書法字體,祖廳黑色的板壁宛如掛滿金色的鈴鐺,輕輕撥弄就可以聽見時光的聲音。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