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好心‧說好話
每當我們開口說話時,不論是好話壞話,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第一個聽到這些話的人,就是你自己。
話語是有能量的,好聽的話是正能量,充滿陽光與希望;不好聽的話會令人瞬間拉出距離感,展出防備或攻擊的態勢。某些時候因為一句有意或無心的話,就能影響聽者個人的心情,家人的互動,社會的和諧,甚至國家的安全。孔子提醒弟子,位居高處,君子慎言,話說出口之前,你是它的主人,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從此你成為它永遠的維護者和奴役。
自小師長都告誡我們說話要小心、有分寸,因為「禍從口出」,卻少有人提醒,「福也是從口出」轉禍為福的關鍵在於是否說的是好話。好話不是說了什麼,而是怎麼說,偶爾在活動聚會上看見許久不見的朋友,有人劈頭就喊著:「你怎麼瘦了?氣色很差呢!」雖然是出於關心的真話,但聽到的人心情肯定不悅,何況又在大庭廣眾前,不知如何辯駁,氣氛尷尬不已;哲學家叔本華曾言,真話像把鋒利的刀,應加上柔軟的把手,否則傷人傷己;如果告訴你的朋友:「嘿!妳減肥成功啦?現在苗條更有型了、精神更好了!」朋友肯定更加喜歡你、愛你,你的好話改變了他身上的負能量,增添他的自信,令身心愉悅。如果確實需要安慰的情況,則應在私下以真心誠懇的語氣表達關懷:「一切都好吧?我一直相信沒有任何問題會難倒你的,咱們多聯絡!」這樣的話才會感動人,因為首先聽到的是說話的人,自己內心已經被感動了,整個氣場也隨之改向正面。
社會人群互動中,有些人被認為是難溝通的對象;其實,在溝通前應先理解自己的心,我為何要說這句話?傳遞訊息是否夾帶了指責而成為隱形攻擊?例如:「你總這樣」或「我說的沒錯吧!」甚至很不耐煩:「那隨便吧!」這樣的語詞完全失去尊重與體貼的溫度,本是好意協助解決問題,卻變成摧毀關係的炸彈,得不償失,是很不智的對話。
關聖帝君傳世明訓:「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簡易明瞭的四句話,緊密契合儒家修身的核心與善德倫理,千百年來融入中華傳統文化,成為家庭教育的家規與庭訓。已故宗教家星雲大師也提倡「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又稱「三好運動」,強調從身、口、意三方面修煉自己,說好話是口行善,做好事是身行善,存好心是意行善,透過這些實踐行為淨化人心,和諧家庭,安定社會。
從身口意造作出來的「業」,佛教稱為「三業」,修行就是求三業清淨,不被染污,方能修成佛道。其中口業最易召感惡緣,成就惡業,但同時口也是招福成就功德的大工程師,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從口中說出的好話,是在為他人修橋鋪路,善緣連結可招來貴人,適時協助他脫離苦難困境;反之,惡語批評則是斷人橋、毀人路,致陷人於孤立無助,甚至斷了其生機,造業不可謂不大也。
語言是人際間用以溝通的工具,溝通與通告不同,如何善用工具則成為溝通成敗的最重要因素,當我們接到一方傳來的訊息時,應先以認可為前提,一句認可便是溝通的最好通行證,認可並非當下全盤接受,而是讓對方知道被尊重,你願意傾聽他提出的問題或計畫。如果習慣性先拒絕,或是立即持否認態度,溝通大門就很難敞開,這是老闆和領導最難接受的員工部屬,同事間也難相處,路就越走越窄了。
當溝通觸礁時,採用提問的方式是最好的認同與共鳴。提問是打開靈魂的高手,用問號和結尾,請對方當主人,當問題回到他自己手上時,自然容易溝通讓步,結局圓滿,皆大歡喜。讓語言成為共識的黏合劑,而不是唇槍舌劍、互相砍殺傷害的兵器。
(稿費捐金門家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