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與人的關係
「零貼文」(Zero Posts)熱潮來襲,年輕一代、尤以「Alpha一代」(指2010年以後出生的人),他們的社群軟體漸與過往不同,可能剩下一張頭像、簡短文案,隱藏了曾經曝光在Facebook、Instagram的貼文,用「空白」來傳達所追求的新「社交」模式。這件事特別有趣,因為過去,人們甚至會將早中晚餐、所見風景或活動都一一分享於社群,創造更多對話及連結,這是否代表新一世代逐漸終止社群上的分享欲?並不,這只是我們與社群媒體互動方式的轉變。
數位轉型的浪潮讓民生更便利、讓原本沒機會相遇的人事物彼此連結,激發更多嶄新的人際關係及合作;網際網路、社群早已是不可替代的存在,但,網路也給了能窺視他人的機會、能評論或參與他人的生活及自我的通道,或多或少,影響了每一世代的成長與變化。光鮮亮麗的照片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日常?多數人只喜歡分享美好的事物,而這讓部分使用者感到焦慮及羨慕,可能稱羨他人有著每天吃美食、出遊和幸福的既定印象,進而產生比較心態。再加上,人們都清楚數位足跡無法被抹去,任何評論、事蹟或分享,不論好壞,都可能在網路永存,因此,這成為了社群轉化的一大因素。關於自己,我一直都是不公開帳號,且只熱衷於在有出遊時發布文章,平時更傾向發布限時動態,因為24小時就會消失,通常只會有親近的人會觀看及回覆。這樣的狀態其實挺舒適,不用特意經營、不需多加評論和撰文,把時間留在現實、關注自己和身邊重要的人事物身上,追求生活及社群的平衡。
在這個連早餐都要拍照的年代,「不發」反而成為最有態度的表達!這波「Zero Posts」風潮背後,也是對過度曝光的反思,與其被演算法監控,不如自己消失。有人形容這是「數位消音」時代的極簡反抗;主頁空白、背後熱鬧,是蠻多現在使用者傾向的分享方式,例如,諸多人擁有「小帳」(指主要帳號外的第二或其他帳號),用來分享真心話或分享生活,只開放給關係密切的人觀看。我認為,這也許也代表,比起較瑣碎的日常,人們更希望重要或在意的內容受到重視。在數位世代出生和成長的人們,發覺現在的趨勢以「成效」及「結果」為大,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按讚數和分享數是一種錯誤的認知,並且會危害到自己的自尊和心神。如,受到網紅、明星或品牌推薦而變動的時尚趨勢,越是深入,越是感到汰換的快速而不安;或被網路審美影響,越加希望變成完美身材或外貌,而備感壓力。
雖然社群經營模式改變,但經網路調查數據顯示,手機或網路使用率仍呈現飽和,社群依舊是人們重要的、了解世界的存在。「零貼文」風潮簡言之,這些都是數位疲勞引發的「症狀」,它改變了我們與社群媒體互動的方式。風潮仍將持續變動,說不定數月後又會是新風貌;但以目前而言我自覺是件好事,因人們更加關注自己和在意的事物,意識到不該全然被社群制約,力求展現更真實且美好的自我。擁有工具後讓生活變得更好、懂得自我反思和進步,可能才是身為「人」最好的展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