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福州福道與廈門山海步道反思金門的步道
上個月底,我隨團前往福州交流參訪。當天陽光柔和,我踏上那條聞名遐邇的「福道」。這是一條懸於林間的步道,蜿蜒於金牛山山脊之上,穿越象山、後縣山、梅峰山與金牛山,串起五座城市公園與十個出入口。鋼構步道在山間迤邐,如一條盤旋於雲霧的銀帶,時而蜿蜒,時而飛躍,讓人恍若置身城市之上的另一個世界。
「福道」之名,寓意「福蔭百姓,道法自然」。這樣的設計理念,在鋼鐵與綠意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腳下的柵格橋面透出光影,陽光從林間灑落,投成碎金。人行其上,既能俯瞰福州城的繁華,也能感受山林的靜謐。白日裡,它是市民健行、休閒的所在;夜幕低垂,步道亮起柔光,與山下萬家燈火相映成趣。城市的脈動與自然的呼吸,在這裡交融。
福道的誕生並非偶然。早在2014年,鼓樓區政府有意打造城市森林步道。設計團隊遠赴新加坡,受到亞歷山大城市森林步道的啟發,最終將構想化為現實。這條全鋼結構的空中步道,不僅榮獲國際建築大獎,更成為福州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新地標。走在其間,我深切感受到,一條步道,已不僅是健行路徑,而是城市精神的延伸,一種與自然對話的語言。
旅程讓人心靜,也讓人思考。想起去年年底我和深坑登山隊的一些山友組團去走廈門的山海健康步道。那是一條更為壯闊的綠帶,從東渡郵輪廣場起,直達觀音山沙灘,跨越八座山體、三條水系,長達二十三公里。空中橋樑與地面步道交錯,七座節點橋樑宛若七弦琴,將山海之美譜成一曲綿延的樂章。
廈門的山海步道不只是休閒設施,更是城市的呼吸系統。沿線設有驛站、公廁、觀景平臺與節點公園,讓人隨時停步、休憩、觀景。夜裡,橋上燈光如流,倒映在篔簹湖與五緣灣的水面上,彷彿星河下凡。這樣的設計,讓市民可以「在城市中親近自然,在自然裡感受城市」。廈門以步道為軸,串起山、海、林、湖,打造一種「低碳、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今年元旦我們計畫再組團走廈門林海線步道,這步道北起五緣灣,南抵環島路,全長三十一公里。它與雲海線、空中自行車道相連,構成一個通山達海的慢行系統。到2022年底,整個廈門的健康步道網絡已延伸達兩百多公里。這樣的規模與遠見,不僅讓廈門成為生態城市的典範,也讓人感受到地方政府對「人與環境共生」的深刻體悟。
然而,當我站在福道的高處,遠眺那鋼構蜿蜒的線條時,心底不禁浮現一個念頭──金門呢?
這座島嶼擁有絕美的自然地貌與深厚的戰地文化,卻缺少一條能串聯人心與風景的步道。若能沿著海岸線,打造一條環島健行步道,或是先從小金門開始,以軍事遺址與自然生態為節點,建構出結合休閒、歷史與文化的「健康之道」,金門的觀光與生活品質將會煥然一新。
金門的山不高,卻多姿;海不遠,卻遼闊。從太武山到古崗、從料羅灣到湖下村,每一段路都有故事。若能以步道串聯這些景點,讓居民與遊客在行走中體驗島嶼的呼吸,感受歷史的層疊,那將是金門最動人的風景。步道,不只是建築與工程,更是一種生活哲學──讓人放慢腳步,重新看見土地。
當福州與廈門以「道」連結城市與自然時,金門是否也能以「道」重新連結歷史與未來?這座島嶼曾是防線,如今或許該成為一條通往幸福的「福道」。讓人們走著、看著、想著,在步伐之間重新理解這片土地的溫度。
有朝一日,若能沿著金門的步道行走,聽浪聲與鳥語交織,看夕陽灑在舊碉堡的牆面,那將是金門最真實、最柔軟的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