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兩岸和平轉化區「金門」之規劃分析─以教育產業招收陸生為例

發布日期:
作者: 提案單位﹕金門縣縣政府顧問團/洪春棋。
點閱率:937
字型大小:

壹、前言
馬總統在就職後,即對招收陸生可以帶來之好處提出,第一、可招收到中國大陸一流學生,對台灣學生會產生很大的刺激作用。第二、讓兩岸青年在人生較早階段就做朋友。第三、是解決台灣部分大學招生不足的問題。顯見總統對招收陸生之議題,具有極為正面的宣示和看法。
據報載近來總統也一再的要求行政院,要積極的來規劃招收陸生等相關事宜。
今(97)年12月初教育部即分別在全台北、中、南三區,各舉辦了一場「陸生來臺就學和大陸學歷的採認研討及座談會」。從研討會中得知,基於國家安全和台灣內部政治氛圍考量,政府將採「分階段」、「漸進式的」方式來開放。而在管理上,則是採所謂的「限制來台學生總量」、「限制採認高等學校」、「限制學歷採認領域」等「三限」,和「不會有在臺就業問題」、「不允許校外打工」、「不涉及加分優待」、「不影響國內招生名額」、「不編列獎助學金」、「不得報考公職考試」等「六不」來管理。
而金門縣縣政府基於國家的安全考量及長遠的發展,刻正積極的配合經建會,規劃可讓國家和金門地區,得以永續經營的教育服務(金門大學島)和休閒醫療服務兩大產業。同時,也在「金門人比大陸更瞭解台灣,比台灣更瞭解大陸」的基礎上,個人謹提出「兩岸和平轉化區金門、馬祖之規劃分析-以教育產業招收陸生為例」之提案,就教於 各位教育前輩和專家學者們。期盼 各位先進能不吝賜教,能為金門、台灣及各大學,提供一安全、可靠且可作為兩岸永續經營的良方益策。
貳、以臺灣地區為主的運作分析
目前,在臺灣地區藍、綠問題的困擾中,面對急需改善的兩岸關係和發展,就目前國內的政治氛圍下,要找出一個紅、藍、綠三者皆贏的運作模式,似乎是緣木求魚、絕無可能。當然,教育部為了實現馬總統競選期間的承諾,近日來也有了些積極的作為。在「陸生來臺就學和學歷採認」開放的階段上,則是以靜態的數量、員額來管控、區分;在政策配套上,則是採用所謂的「三限、六不」。然此一運作模式,真可以成為兩岸永續經營的良方益策嗎?茲將其利弊分析如后:
一、「限制來台學生總量」、「限制採認高等學校」、「限制學歷採認領域」等「三限」分析:
(一)「限制來台學生總量」:對於開放陸生來台就讀方面,目前在教育部採漸進式開放政策指導下,開放陸生來台的就讀人數,初期階段為1-2千人,約為台灣各大學招生總人數的0.5%-1%左右。以此簡單的量化指標,處理、規劃極為敏感的陸生來台就學,試問真的只要量少,就可獲得有效的管控嗎?(大陸)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之學術訪台的推人倒地風波以及陳雲林來台後的流血事件等,再次證明了人數的多寡絕非問題所在,問題是野心的政客們,會利用此一機會,謀取自身政治利益的人數有多少,才是重要關鍵所在。再則,由義守大學輔導管理來台短期研修(交換學生)之陸生的經驗中,讓我們瞭解到他們(指來台陸生)的政治智慧及自我保護能力是相當不足的。期間他們參與了2008總統大選時中正紀念堂的拆牌活動,此活動中他們得以全身而退的唯一憑藉,就是以不可開口來避險。另一經驗告訴我們,他們無法理解,為何學校不准他們為北京奧運做宣傳?又為何不准他們籌組他們引以為傲的共青團(大陸各大學均有此一社團,為一非常正面的社團)。台灣內部有藍、綠,若再加些「紅」,會是怎麼樣的結局呢?更何況,若以2,000名陸生的量來計算,台灣173所大學各校的配額到底能有多少呢?
(二)「限制採認高等學校」、「限制學歷採認領域」:對於大陸學生來台的學歷認證方面,教育部於民國86年10月22日就已訂定有「大陸地區學歷檢覈及採認辦法」,此一階段大陸的高中學歷,就已經可以依法來認證。因此,台灣各大學若初期要招收的陸生,只是學士學位層次的新生,以現階段的法源基礎即已足夠,何須修法呢?而若為了招收這極為少數碩士(含)以上之陸生來修法,其意義、目的又何在呢?藉由與陸生的互動,來激勵研究型大學的學生嗎?我想真正最需要被激勵是廣大的專科、大學部的學生,尤其是私立學校目前的學生。
其次,採認大陸高等學校學歷(學士學位)若是為了作為政府談判籌碼,那可能會有些許的落差。一則,大陸國務院目前對於台灣各級學校的學歷是完全承認的。而且從幾次個人到大陸的實地訪察中,無論是在與大陸的官方或是大陸的各名校之交談中得知,他們從不以為台灣承不承認他們的學歷或學位證明,會影響他們在世界的排名或是有損他們在研究、學術上的地位。再則,從台灣的角度來分析,若此一辦法立法院通過,教育部要承認的是大陸「985工程」的38所在世界小有名氣的大陸高校;還是承認「211工程」名單中,大陸俗稱的100大名校呢?然無論承認的是「985工程」的38所或是「211工程」名單中的100大,每校對台招生100人(不含統戰員額),如此一來,原已脆弱無比的台灣「準教育產業」還能承受得起嗎?不知不覺中,一件完全是損己而又不利他的行動,正極積的在進行中。基於政策與法令之不可逆的特性,因此在推動此項政策與法令之前,實有必要予以審慎思考。
二、「不會有在臺就業問題」、「不允許校外打工」、「不涉及加分優待」、「不影響國內招生名額」、「不編列獎助學金」、「不得報考公職考試」等「六不」分析:
(一)「不許在臺就業、校外打工」:
1、以同屬中國的香港各大學為例:香港每年吸納了許多大陸內地各省一流的學生(各省的榜首)到港讀書,畢業後可留港工作,留港7年可取得香港永久居留權。
2、以非同屬一個國家的新加坡各大學為例:新加坡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新加坡並沒有不許打工的規定。不僅如此,新加坡國立大學及南洋理工大學,對中國大陸的留學生,若是經其錄取的學生,在學期間學費全免,而且還有生活費及零用金的補助。中國大陸學生畢業後,必須留在新加坡服務5-6年,然後才可以選擇回中國大陸或繼續留下來工作。
上述的例子告訴我們,不許在臺就業、校外打工,而要招收中國大陸一流學生,來對台灣學生產生刺激作用,會有此可能嗎?再則,問題更大,陸生不許在臺就業,或許還有可能;但若要全面的禁止校外打工,似乎在落實上,是有些困難度的。例如,當陸生經查校外打工屬實,究是記過、開除還是遣返呢?政策的可行性及可能付出的社會成本,確實需要再精算些。
(二)「不加分優待、不影響國內招生名額」:
經統計,目前大陸每年高中畢業生參加高考(大學聯考)的人數約為1,050萬,有大學(含高專)可讀的學生約500萬,尚有400至500萬的畢業生沒有學校讀。當然這還不包括2,500多萬職業中學、中專等「斷頭教育」體制下,根本沒有大學可考的大陸生源。以常態分配比例來說,500萬落榜生、2,500多萬高職生,真的找不到10萬名不需加分優待,即可考上台灣私立大學的陸生嗎?
而在招生名額上,試想目前台灣各大學中,有多少學校教育部核給的配額是無效的,不久的將來,台灣即將面臨只要是能呼吸的人,即有大學可以讀,縱使如此,還是會有一半的大學要倒。如此,又為何會有影響國內招生名額之慮呢?政府應該要考慮的是,數以萬計教育從業人員及其家庭的生計,即將面臨斷炊的窘境。尤其是那些百分之百忠實納稅的私校教、職、員工們,對其是何等的不公平!更何況,他們在學生的身上,所要付出的愛心、耐心,都絕對在您、我之上。
、以金、馬地區為主的運作分析:
第12任總統、副總統大選中,馬英九、蕭萬長兩位總統副總統候選人,在金門地區的得票率為百分之九十五,這種得票率就是在極權國家,同額競選狀況下,都難以達到的高得票率。其實,這代表的不是政治上的藍或綠的問題,而是強烈的表達了金門人對兩岸和平的渴望。在兩岸的幾場砲戰中,金、廈數萬名的鄉親失去了身家性命(傳統火砲範圍內),目睹著古寧頭、大、二膽戰役中,陣亡的國軍將士淺溝暫埋,解放軍屍首丟茅坑。戰後國軍陣亡將士立碑建墓,解放軍則納入無名萬人塚。試問,立碑建墓中的陣亡將士,還是萬人塚中的解放軍無名氏,那一位不是我們的骨肉同胞呢?金門人絕對不願意,讓金門成為政治權力鬥爭下的殺戮戰場(兩岸毛、蔣之爭),更不願意見到,台灣島內的藍、綠之爭。因為手心、手背都是肉。金門人想扮演的角色,就是成為兩岸最佳的融合劑,所以金門人心中,根本沒有藍或綠。在此沒有藍、綠的環境中,以教育為出發來招收陸生,為兩岸搭起一座和平交流之橋,實有其必要性。謹將其利弊分析如后:
一、兩岸和平轉化區的規劃:
何以金門是兩岸和平的最佳轉化區?就從與金門近在咫尺的廈門談起吧。廈門原是中國大陸的海防前線,如今已被國際評為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十大國際都市之一,國際的商業金融機構、會展中心、商務旅館遍佈全島,處處都是來自國際的投資。金門人早期藉由小三通之便,在廈門海防前線的水際灘頭上,也有多處的金門村。特區經濟的發展,成為廈門人的驕傲,國際商業利益成為大陸中共解放軍的金鐘罩、鐵布衫,「金門村」內的金門人之身家性命,也成為他們最佳的人肉盾牌。如此的戰略思維,能說是「聰明」,而不是「高明」嗎?
反觀,國軍在國際戰略思維上的措施,國軍為了保存戰力,海軍航向日本海域,空軍飛至菲律賓克拉克基地。試問日本人會願意為我們捲入戰爭嗎?菲律賓不會把這些戰機,當成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嗎?然若政府能將馬總統招收陸生的三大目的、好處,先行落實在金門地區,使金門地區邁向國際化,相信其安全效益,絕對遠超過金門早期的12萬大軍。因此,若能將金門建設為兩岸和平的轉化區,未來漸變式的擴及到台灣本島,相信兩岸未來,無論是「兄、弟攜手合作,共創未來」的「統一」,還是「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的「獨立」,勢必都能在平和、理性、自然的環境中來進行。
二、金門設立分校(班)招收陸生的條件分析:
(一)相關法律配套分析:
1、「離島建設條例」:本條例第5條「縣(市)主管機關應依據縣(市)綜合發展計畫,擬訂四年一期之離島綜合建設實施方案,其內容如下:一、方案目標及實施範圍。二、實施策略。三、基礎建設。四、產業建設。五、教育建設。六、文化建設。七、交通建設。八、醫療建設。九、觀光建設。‧‧‧等」。第6條第一項「離島綜合建設實施方案應經離島建設指導委員會審議通過,報請行政院核定後實施」。第18條 「為促進離島發展,在臺灣本島與大陸地區全面通航之前,……由大陸地區進入試辦地區,不受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等法令限制;其實施辦法,由行政院定之」。
2、「大學推廣教育實施辦法」:本辦法於97年11月3日修正通過後,自明(98)年度(即自民國98年8月1日起)即可至大陸開設學分班。第6條第二項規定「推廣教育學分班學員……其經大學入學考試錄取後,所修學分得依各校學則或相關規定酌予抵免。但抵免後其修業期限,不得少於一年(境內);……」。也就是說,與大陸合作的學校若能將3年學分班在大陸完成,加上在境內授課1年(台灣所謂的學分班),就可以獲得台灣的學位證明。
(二)縣府的配套措施:
1、以「離島建設條例」為法源基礎上,由金門縣政府向中央爭取,在金門地區的陸生之外加員額,配合各校在金門設立分校,招收大陸生或國際學生,以解決台灣生源不足之窘境(困境是十幾年前,沒妥善規劃所致),並藉此將金門推向國際來厚植國力,使政府在兩岸的和平演進中,更具信心、更有籌碼。
2、目前金門(不含小金、軍方及銘傳大學金門校區)符合大學設立分校2.5公頃以上的縣有、國有土地,共有28筆,可作為「金門大學島」的建校整體規劃用地。同時,大、小金門亦有多處國小(如國立高雄大學認養之國楚分校)或可租用空中大學金門分部、金門技術學院校舍,作為設校初期推廣教育學分班的教室,及學校建置期間的前進基地。
3、縣府將依「離島建設條例」,4年為一期,區分短、中、長程三階段,以員額外加的方式,配合各校來招收兩岸及國際學生。
*初(過度)期規劃:可採國立高雄大學認養國楚分校設立學分班模式,或租用空中大學金門分部、金門技術學院部份校舍,與大陸大學(學院)合作,採雙聯制(大陸二、三專學院與台灣技專校院合作意願最高,)的方式來招收陸生。最後1年再至金門授課,以符合「大學推廣教育實施辦法」,境內授課得少於1年之規定。
金門縣政府、台灣省教育會和廈門市政府,也將於2009年4月8日至11日,在廈門市舉辦「海峽兩岸高等教育展」,為兩岸高等教育建立一實質、有效的合作平台。
*中期規劃:完成金門各項生活機能建設,以滿足金門技術學院升格後擴大招生的營運需求。同時,協助銘傳大學金門分校(15公頃)和部份有意願者,達成各校設定的營運規模之各項需求。
*長期規劃:第三期的9-12年,達成10萬「兩岸及國際學生的規模在金門」之目標,使金門成為兩岸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樞紐。實現馬總統招收陸生的三大目標,並且以金門國際化的無形戰力,取代早期金門的12萬駐軍。使金門在「走了部隊來了學校,走了軍人來了學生」後,再次成為國家及台灣本島的安全緩衝區,在兩岸和平轉化中做出更多的貢獻。
肆、結語:
馬總統「招收陸生可以帶來三大好處」的正面宣示下,然目前若要在台灣藍、綠的政治氛圍下來推動,似乎有其困難度,且若在配套及執行上,稍有不慎,重則可能搖國本,輕則也會傷及兩岸的和平發展。當然政府若能善用,金門在台灣和大陸兩岸雙方之間,有著極為良善、密切的地緣、血緣、文(文化) 緣、商(經濟往來) 緣和法(開發與治理) 緣等「五緣」關係上。加上「離島建設條例」具有的彈性,發揮「金門」在兩岸之融合劑區的角色,以教育為出發,招收兩岸及國際學生,使金門充分的國際化。藉由金門的國際化,來強化國家安全上的「軟實力」並作為兩岸和平轉化的堅實後盾,使政府在兩岸的和平談判上,更具有信心、更有籌碼。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