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的機會與挑戰──海峽西岸經濟區

發布日期:
作者: 林相吉。
點閱率:1,243

帶刺玫瑰
兩岸關係在國民黨再次執政後有了根本的變化。今(2009)年底,第四次江陳會即將登場,主要議題為兩岸簽訂「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最近,陸委會分別委託台灣南部包括中山及中正等幾所大學辦理有關ECFA的互動管理(IM)會議、研討會、座談會,以及政策說明會,可以看出馬政府對ECFA議題的重視與急迫感,更顯示出台灣南部民眾對ECFA的疑慮與不安,搞不清楚政府急著與中國簽訂ECFA的企圖與用心。因此,促使政府必須花更多的時間,在政策行銷與溝通說明上。
從主客觀因素來看,馬政府與中國簽訂ECFA將是必然的結果。現階段在南部的政策說明僅僅是形式上的措施,主要目的在於嘗試化解南部民眾對政府的疑慮與不信任,姑且不管成果如何,我想這也是馬政府團隊唯一能做與相對正確的做法,對於政府的重大決策來說,獲得民眾的支持是政策有效執行的基本要件,更何況這樣重大的決策攸關各項民生議題,豈容政府漠視民意,且一意孤行!
有錢的配角
近來,政府重新調整國家發展策略與國土規劃政策,其中「三都十五縣」更是馬總統的競選承諾,從台北縣升格成「新台北市」,以及桃園縣市、高雄縣市,及台中縣市等縣市合併案來看,馬政府對這個長久以來只談不做的行政區域重整與規劃是玩真的了,可預見的是,未來將會有更多的縣市爭取合併,否則將會面臨被矮化與邊緣化的命運。從「三都十五縣」的規劃來看,金門、澎湖、馬祖、以及東南沙等離島地區將面臨邊緣化的宿命,這相對反映出「離島建設條例」的乏善可陳,也顯示出許多鄉親過度樂觀的相信「離島建設條例」對金門的實質作用。
試想:當金門人正享受全國最好福利而感到自豪的時候、當金門人成為全國最有光榮感縣民的時候、當金門縣長高調喊出縣府一百多億要分給縣民的時候、當台灣各縣市政府正為財政赤字大傷腦筋的時候、當馬政府正為風災後的重建資金大幅舉債的時候、當台灣藍綠正為開放美國牛肉吵成一團的時候、…,你相信「離島建設條例」真的有用嗎?我想提醒的是,當我們金門籍的立委在立法院毫無聲音的時候、當我們的縣長候選人們「高價」開出的競選承諾支票的時候、當我們理所當然享受社會福利的時候,其實,我們已經不自覺的步上「邊緣化」的道路。我們從來就不是中央政府施政的主角,現階段只是中央眼中「有錢的配角」。如果中央要支持我們建金廈跨海大橋的先決條件,是要先找出金門的發展定位的話,那我認為這只是虛晃一招,因為,建橋是金門經濟發展的根本要件。
是機會,也是挑戰
記得在我們金門日報閱讀到台灣大學張亞中教授一篇「金門在海西經濟區的角色:引導巨龍騰飛的一顆龍珠」的文章,我想張教授也清楚看出我們金門現實的發展困境,卻也指出我們金門可以走的發展道路,就是加入中國「海西區」的發展格局,以金門的民主政治與地緣優勢,成為兩岸政府在不同政策考量的衝突中扮演兩岸經濟合作的橋樑,或是試驗區。然而我們也要清楚認清金門現階段社會人口結構嚴重失衡,老年人口佔大多數,而青壯年人口嚴重外流,此種扭曲失衡的人口結構根本不利於金門未來經濟的發展,要抓住機會把金門發展成張教授眼中的「龍珠」,改善人口結構將是金門主政者應該優先考量的難題。我們都知道金門要發展經濟,因為經濟是帶動金門地區發展與進步的動力,但是,社會是支撐金門地區整體經濟發展的支柱,沒有健全的「人口結構」,再宏偉的目標與遠景恐怕也要成為口號。
馬政府積極推動與中國簽訂ECFA的主要目的在於避免台灣因東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10+3)後的邊緣化危機。我們看到中國、日本及韓國已經成「東亞新三虎」,中國在今年底將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曾經是台灣最強的競爭對手-韓國,已經跳脫亞洲四小龍的行列,正式蛻變成東亞三強鼎立的格局。金磚四國有三國在亞洲,加上今年11月份遠見雜誌報導第五塊金磚-印尼-的崛起,以及世界第二及第三大經濟體都在亞洲,更加肯定21世紀將是亞洲的世紀。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馬政府的急切與憂慮,但也清楚看見台灣內部因民進黨的杯葛使兩岸簽訂ECFA進度陷入膠著的無奈,然而,馬政府似乎還沒清楚說明為什麼要急著擁抱中國,而我們金門的執政者似乎不太關心這些變化,但我不禁要問,當台灣被邊緣化了,金門能置身事外嗎?
海西區-ECFA的試點
兩岸簽訂ECFA似乎已成定局,這是中國刻意力挺馬政府的政治配合。一方面可以藉由中國的廣大市場與經濟實力,協助台灣企業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避免因東協加三的自由貿易協定而蒙受巨大損失;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台灣因邊緣化陷入困境,對國民黨年底基層選戰恐有不利影響,若民進黨再度贏得多數地方政權,這將直接衝擊兩岸關係的正常發展。從台灣民眾對ECFA議題的兩極化反應,不難看出其中的矛盾與對立。在這個議題上,我們金門似乎有了高度共識,選擇擁抱過去的敵人,以交流與合作取代過去的對峙與對立,這是我們金門人的務實態度,因為,戰爭與衝突讓我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我認為金門的主政者應以更積極的態度,推動與中國各級政府洽談經濟合作,向北京當局建議設置「金廈經濟特區」,以「金廈經濟特區」及「平潭島」的經濟發展模式,分別作為「海西區」的南北二大試點,使金門能真正成為張教授所說的「引導海西經濟區巨龍騰飛的那一顆龍珠」,除了能有效融入「海西區」的整體發展,也能帶領「海西區」成為ECFA的試點。因此,我認為金門應該緊抓這個機會,從建立「金廈經濟特區」開始,立足金廈,前進海西區,放眼兩岸。
每逢選舉時,「跨海大橋」就會上浮,但選後卻又沉入海底;隨著兩岸關係的發展,跨海大橋對我們金門人來說,它,不僅僅是一座橋,也是一條經濟與民生關聯的交通線,更是一條與大陸及世界接軌的生命線。我認為興建金門與廈門之間的跨海大橋是刻不容緩的重大議題,也是關係金門未來經濟發展與民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設施。因此,它不應該再只是個「競選口號」。尤其,中國大陸已經進入高速鐵路的時代,預計在2012年完成「四縱四橫」的發展格局,屆時中國將擁有客運專線42條,總里程數達1萬3000公里,整個中國的東部、中部及西部地區的大多數城市都納入了這個戰略規劃。
金門幅員狹小,各項資源貧瘠,人口結構嚴重失衡,未來的發展關鍵在於如何與大陸接軌,成為「金廈經濟特區」的一份子。我們應該緊盯「東南沿海客運專線」這條交通要道,從廈門往北,途經福州、溫州、台州、寧波、杭州等地最後抵達上海,往南經汕頭及深圳可連接廣深港高速鐵路的香港及廣州,這條高速鐵路讓我們金門可以快速向北連接上海,向南銜接廣州和香港,讓金門可以便捷而快速的方式與中國接軌,提高金門與中國連結的可及性,不僅僅是「金廈」一日生活圈,甚至可成為「金港」一日生活圈。
給我跨海大橋,其餘免談
在興建「金廈跨海大橋」的主張略顯不同,有人主張要建「金烈廈大橋」(連接大金門-小金門-廈門本島),也有人主張要建「金嶝大橋」(連接大金門-大嶝島-廈門市翔安區),這樣的差異也反應在中央政府的政策上,中央政策的差異正是我們金門鄉親意見紛歧無法形成共識的主要原因。姑且先不管中央政府的政策考量,到底我們應該把這座跨海大橋建在哪裡,才能發揮最大功效,為金門帶來最大的經濟與民生利益,而不要只是淪為選舉的政治分贓或是欺騙選票的口號。我認為:能讓金門快速而便捷地銜接中國的「東南沿海客運專線」至為關鍵,最佳選擇會是「金嶝大橋」。
東南沿海客運專線其中一段與金門關係最密切的是「福廈高速鐵路」,自福州市引出,途經福清、莆田、泉州至廈門市,全長274.9公里,自2005年10月開工以來,歷經3年多的建設,目前全線橋樑隧道與路基土石方工程均已完成,正進入全面舖軌階段,預計在2009年11月30日完成各項測試正式通車,屆時,從廈門到福州,全程運行時間約1小時30分左右,比乘坐經高速公路的客運汽車快了近2個小時。且中國政府指出,福廈鐵路的運載能力達到每日5萬人以上,是一條城市中心對城市中心的「對點直運」列車,與台灣高鐵遠離城市中心的停靠站設計不同。因此,福廈鐵路列車比高速公路及航空客運更具營運及競爭優勢。
從Google地圖上看中國沿海地區的交通現況,不禁會令人吃驚,其中可以看到東南沿海已經建設完成一條編號324的高速公路,而福廈鐵路幾乎就是沿著這樣的一條路線來建設的,最重要的是,這二條交通要道緊鄰沿海地區,途經廈門翔安區,換句話說,這二條交通要道距離我們金門非常的近。因此,我們應該認真思考,將金廈跨海大橋興建在離這二條交通要道最近與最有利的位置點上,才會是最佳的選擇。從此,金廈跨海大橋將牢牢地將我們金門與海西區連成一體,相信我們金門的命運將會重新展開歷史新頁。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