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設置大學島之我見

發布日期:
作者: 呂德育。
點閱率:1,265

壹、中央政策面向概述:
目前馬政府積極推動開放大陸學歷採認與陸生來臺就學,對「國家社會利益」、「高等教育發展」及「青年學子學習」,是一個「三贏」的政策。
初期「階段性」,將配合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大學法、專科學校法的修正,訂定陸生來臺就學及大陸學歷採認相關辦法,採小規模方式辦理,並定期檢討成效,逐步推動實施;接著「漸進開放」,以「三限」及「六不」為原則,規劃後續陸生來臺就學及大陸學歷採認相關配套措施。最後是「完整配套」: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大學法、專科學校法授權,秉持三限、六不原則,並廣徵各界意見,研擬「大陸地區學生來臺就學及停留辦法(草案)」及修正「大陸地區學歷採認辦法(草案)」,作為具體執行的依據。
貳、金門大學島之構思:
政府計畫開放陸生來台,金門縣政府相中這塊教育產業,委託樹德科技大學規畫「金門大學島」,已有廿所院校準備到金門設分校招陸生。承辦「金門大學島」計畫的樹德科技大學藝文休閒處長洪春棋表示,目前在立法院審議的「大陸地區來台就學及停留辦法草案」,陸生來台設限嚴格,計畫一年開放兩千多個名額,光是國立名校都不夠分配,遑論分配給一般私校,「前進金門興學,最能解決兩地教育問題。」,洪春棋教授建議離島地區的金門,不受陸生招生名額百分比限制;從國家安全考量,金門隸屬福建省,是連接兩岸的臍帶,不可能被大陸接收,「設大學島招收陸生,是兩岸紅、綠、藍陣營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約數,發展可期。」
際此,金門縣政府已選定八筆、廣達一百卅四點四公頃的縣有及國有土地,規畫「兩岸交流教育園區」,出租給台灣各大學設置分校,每校分配二點五公頃校區,全區約能招收十至十六萬名陸生,循小三通模式前往就學。目前已有國立高雄大學等廿所學校,表達赴金門設置分校意願,初期先利用金門現有空間開學分班,四年內完成分校工程。金門縣政府評估,金門大學島計畫如果實行,光出租各校土地租金,縣庫一年可進帳十八億,每名陸生一年學費、生活費以廿萬元計,招滿十六萬人,即可創造三百廿億經濟效益。
同時,對台灣私校而言,「金門大學島」可解決學生來源不足及教師失業問題;大陸生則有機會上大學,發揮一加一大於三的加乘效益。陸生生源,根據洪春棋博士從學費高低分析指出,大陸「三本」民辦學校的學費,至少一萬二千元人民幣起跳,畢業後文憑的「含金量」不高,「再多花點錢到台灣讀書,拿張(台灣)大學文憑還是比較「亮眼」,『二本』落榜生是潛在生源」。另一群是無校可讀「三本」落榜生。以今年大陸高考人數看,三百八十萬名落榜生是有意願讀大學者,但在大陸的教育體制下,「三本」落榜生只能選擇「高專(類似台灣的二專、三專)」等學校就讀,「專科文憑跟大學文憑那個值錢?大家想也知道!」。
至於大陸幅員廣大該如何「招生」,目前部分私校多採取「B2B」方式,希望先建立校際合作關係,待政策開放後再委請這些大陸學校招生,但洪春棋博士認為,校際合作是點對點、生源面不夠廣,「負責招生的是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門,最合理方式,還是與大陸教育部門合作,對學生與學校都會有保障!」
、金門設置大學島之省思:
知識經濟的特色,在阿更生與科特在其所出版之「新經濟指數」一書中,從經濟、產業、人力資源、及政府等四方面,認為工業經濟一向依賴資本、勞力及機器,從事大量生產以降低成本;但知識經濟之主要資源是知識之創新及運用,從事彈性化生產。基此,金門大學島之定位屬性及未來發展性,應以知識經濟的體系的一環來看待之,而非拘限於短效性的招生業務、閒置空間利用及學歷的授予等觀點論之。再者根據2008年9月28日召開「高峰論壇:思考金門大未來」籌備芻議一文中揭櫫金門之未來發展方向,以及周陽山教授(2008.7)「金門建設與發展芻議」有關金門十二大建設中提及與大學島相關之議題及執行策略,以上所述在思考金門大未來所揭櫫之「永續的金門」、「台閩的金門」、「南洋的金門」及「世界的金門」之發展主軸而言,積極往教育文化產業發展是一條對的道路和方向,尤其近年來在縣政府及有識之士積極籌畫推動之下,已然成為公共議題,但對在地的國立金門技術學院及地方民眾之參與度,似乎總少了連結和熱情,畢竟「公共議題」要進入為「公共政策」之領域,仍須仰賴政府政策性的支持和市場需求面的支持,才能成其事、竟其功。
肆、金門設置大學島之策略規劃:
一、政策規劃應兼具系統性
金門設置大學島的構想,在知識經濟的系統裡,應屬於短效性,著眼金門的閒置空間、台灣的大學資源,以及對岸的學生市場的投入,意圖從供給面來滿足需求面。並未考量教學特色及產出效果,也未思考金門當地在大學島設置後之產業規劃和人才培訓等面向,以及對金門未來的發展性之關鍵論點,不宜僅著眼於初期階段。應否考慮其教育主軸和方向,就人文學院、管理學院或理工學院,以何者為大學島未來的主軸,或為綜合型大學,如何做好先期規劃及未來學生發展規劃,期盼金門大學島是藍海策略而非紅海策略,才是可長可久之謀。明確的目標對於政策具有指引作用,更需要系統性的規劃,以期早日達成大學島之建置,厚植教育文化產業之基石。
金門教育產業的發展,在遠期的願景上將以招收陸生、台生為主,並服務金門當地就學子弟與台商子女為規劃,為達成此一願景,需分別訂定短、中、長期的目標及對應的發展策略,說明如下:
(一)短期目標
1.將金門技術學院升格為金門大學:以金門技術學院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要與對岸大專院校競爭或進行學術交流,不論是朝大學或科大發展,已是勢在必行。
2.開放陸生名額,金門應與台灣本島分開處理:日前教育部已就台灣開放陸生就讀與承認大陸學歷一事訂出大致的方向,招收陸生是金門大學未來10年內主要的市場。福建每年有將近13萬人的陸生無法進入高校就讀,金門存在地利之便,對此一供不應求的高等教育市場應積極爭取,國內也已有多所院校計畫在金門設立分校以吸收對高等教育有需求的陸生。因此逐步開放陸生就學為必經之路,也是評估陸生至台灣就學的一個很好的平台。
3.增聘教師為優先:除因改制為大學所需增聘的師資外,為加強與福建地區高校的競爭,師資除數量上的增加外,還需提升質的標準。但在改制初期,師資量與質的增加不太可能同時到達,在因應改制大學的前提下,此時應著重在量的增加,在系所增設至一定規模時,再以提升質為目標。
4.收費標準的一致性:大陸高校與台灣體制的學費計算方式不同,同時金門與福建地區的人均所得亦有所差距,因此學費收取的標準應在考量兩地生活水準的經濟條件下訂定。
(二)中期目標:
1.擴增具有特色的系所:(1)在改制為大學後,除原有系所相關科系的擴增外,必須增加學院的數量(成立大學所需的條件之一為具有三個以上的學院),而增加學院的數目是提升大學知名度與擴大招生能力的重要指標,也是發展成全科大學的必經之路;(2)發展在地特色科系:金門地處大陸與台灣之間,所以,金門大學應該可以選擇兩岸研究為一個發展的特色;其次金門有很好的聚落閩南文化與軍事文化特色,結合民俗文化村或發展戰地回顧之旅,可以同時吸引大陸與台灣的遊客前往觀光,所以觀光學院也應該是第二個發展重點。同時,應規劃設置管理學程,因為這是大陸高校目前最亟需加強的地方。金門大學島可以很充分的從台灣引進管理相關的師資,讓管理學院成為金門大學的另一項特色。
2.擴大對陸生招生的規模:中期除持續擴大招生規模外,亦可再考慮開放陸生可以參加研究所學程,除可增加學校規模之外。陸生回到大陸就業市場,亦可提升金門大學的知名度。
3.發展金門的EMBA課程及其他人力訓練課程:開辦EMBA課程是迅速提升知名度的方法之一,大陸幅員廣闊,能夠開辦EMBA課程的高校皆為重點發展高校,全福建省也僅一所廈門大學得以開設EMBA課程。沿海地區的工商活動十分發達,僅廈門的台商就多達3,000家以上,更有許多當地大企業與外資企業進駐,高階經理人的數目相當多,因此開設EMBA課程亦是金門大學中期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
(三)長期目標
1.發展具有觀光與文化特色的大學島:除金門大學外,日前銘傳大學也已決定至金沙鎮的田墩購置校地,計畫在4年內招收3,000名學生,初步成立管理學院、觀光學院、健康學院,並附設企業管理研習中心、實習旅館、健康養生中心。除銘傳大學外,永達技術學院現已開設大學學分班,並借用金門技術學院的教室上課,稻江管理學院則正進行相關的評估。假使未來數年內招收陸生的政策得宜,將會有更多的院校前往金門開設分校,屆時金門將成為一名副其實的大學島。
2.利用金門高等教育的發展,提高金門人力與產業的水準:在比較利益的原則下,金門產業發展的方向並非全與廈門競逐製造業或類似的商業活動,而是朝觀光、醫療與教育的方向規劃金門的未來,是以提供高品質的服務業為發展主軸。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除朝向大學城的規劃之外,相關課程的開設與硬體設施的興建亦需配合光與醫療的的構想,以達事半功倍之效。
二、大學島的發展方向與角色
 在討論金門大學發展方向與科系前,反觀台灣本島四所領先大學│台、清、交、成的發展方向科系與所在地域發展的關係,台灣大學位於台北市內,而許多企業營運總部、外商及銀行均設立於台北市,台北市更是我國最重要的商業城市,因此台灣大學在經濟、社會類組的發展程度相較位於新竹市的清華、交大成熟,而清、交因位於新竹市,週遭的新竹科學園區及工研院即造就了清、交主要的發展方向為偏向研發、理工科系,而唯一位於南部的成功大學,先前因為高雄市的重工業(中鋼、中船)及後來的南部科學園區導致發展方向也是偏向理工科系。綜上發現大學發展方向與地域關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而金門縣內目前最高學府為金門技術學院(前身為國立高雄科學技術學院金門分部),當時設校動機除了響應「一縣至少一所大學」的教育政策外,最主要還是金門文風鼎盛的本色並促進金門地區的繁榮與進步,金門除了有豐富的閩南文化、僑鄉文化、戰地文化等特殊的文化資產,其地理環境更是位於兩岸的樞紐位置。為配合金門既有的地域特色,金門大學島發展方向應可朝向「觀光」與「文化特色」兩大方向,配合金門良好的地理位置及特殊文化資產(閩南、戰地),衍生發展閩南文化、兩岸關係、經濟、金融、觀光旅遊等領域之軟性學術科系,以發展教育文化金門大學島。
 未來金門大學島之推展,除了金門技術學院改制金門大學及擴大系所、師生規模、提高質量外,已來金設立分部之銘傳大學、高雄大學亦著手興建或改建校舍。事實上,縣府已於去年十二月向全國各大專校院調查有意願來金設立分校(部)招收陸生者計有:台南大學、樹德科技大學、崑山科技大學等共二十所學校,如此當地金門技術學院(金門大學)將扮演起龍頭帶領金門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的角色。
 據CAREER雜誌97/1/21報導指出未來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教育產業的地位舉足輕重,只不過重心將會轉向成人進修教育,像是各大學的進修推廣部與碩士在職專班、企業內部員工教育訓練、專業證照的授課與認證機構、從事開課的企管顧問公司,以上都是未來教育產業的新主力。金門大學島除了基本的大學教育外,隨著知識經濟的時代的到來「活到老、學到老」成人進修教育將趨於重要,未來為發展更完善的大學島理念及知識產業,金門縣政府除協助金門技術學院改制金門大學,並整合至金門設立分部的各大專院校外,更應加強推廣進修教育及開設在職專班,以提供更多元的知識創造機會。並且設立具有專業證照的授課與認證機構(如:職訓中心)或育成中心提供知識加值,及建立一座供知識流通的完整多元圖書館,以提供整個知識產業鏈,建立完整的大學島理想。
三、立基於對岸的思維
學生的交流,人才之引用是提昇競爭力之一環,大學招收陸生不限於金門之內,如何運用地利資源,應是金門大學島思考方向之一。但就需求面來看,一旦台灣之大學均開放招授陸生,大陸學生的選擇什麼?
從「小三通」與「大三通」之開放面向觀之,對金門之衝擊不可謂不小,雖然目前「小三通」尚有其便利性和低廉價格等優勢,,但一旦市場開放至一定程度時,小三通是否還具有優勢,值得省思;同時,金門的生活花費較少,但相對的生活機能也有其限制性,尤其醫療服務和品質,以及休閒空間,能否滿足學子的需求,亦需要考量。然在市場供需潛力而言淺析如下:
(一)台灣市場需求潛力:金門大學學生多來自金門當地的高職畢業生與台灣學生,來自台灣本島學生比率不斷增加,已達7成以上,入學來源仍是高職體系畢業生,但台灣高職體系學生人數逐漸減少,故此部分學生來源會減少,但若改制成大學後,招收對象可轉變為高中畢業生,則入學來源會相對擴大。且金門大學為公立學校,學費較本島私立大學便宜,只要降低本島學生通勤成本,應可吸引本島學生至金門就讀。
(二)大陸市場需求潛力: 台商在福建廈門子女市場,現常駐廈門台商人數至少有一萬人,大三通之後,攜眷前往發展的比率越高。再加上大陸當局推動海西區經貿發展,台商及其眷屬數目將逐漸增加。另外,大陸之學生市場,以福建省來說,在6成入學率之下,每年有13萬的中學畢業生無法進入高校就讀,金門大學佔據在地利與風俗語言相近的優勢,在法令限制解除及硬體措施規劃能負荷的前提下,可吸引部分經濟能力較佳的陸生赴金門就學。
收費方面,台灣國立大學收費與大陸高校收費差距不大,在福建國民所得提高下,有能力至金門就學的陸生比例將會越來越高。其次,對EMBA課程的需求隨大陸沿海城市經貿發展迅速,且包含台商在內的許多國際企業高階經理人常駐在大陸人數增加,而這些人對在職進修存在相當大的需求,全福建只有廈門大學有開設EMBA課程,且課程設計多針對台商開設的專班,足見此一市場的潛力。金門大學未來在師資充裕及素質優良的前提下,亦有機會進入此一市場,針對台商,甚至是陸商提供在職進修機會。(上)
(作者為高雄市金門同鄉會常務理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科長)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