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國民中學品格教育的困境

發布日期:
作者: 鄭翔釗。
點閱率:920

國中,不僅是青少年生長最迅速的階段,也是青少年最叛逆的時刻。導師工作的重心,極大部份都放在如何陶冶學生的品格。然而,導師雖然花費諸多心力與時間,學生的品格卻未如預期。原因為何?筆者試著去深入探討,分析出現今品格教育的困境共有下列數點:
一、未能落實小班教學
目前各班的班級人數約三十四人左右,學生人數還有極大的下降空間。導師的日常工作相當的繁重,若學生人數過多,導師難以一一兼顧。理想的各班班級人數應在二十八人上下,如果政府財源一時無法負擔降低師生比而產生的人事費用,班級人數可採逐年下降的方式。
二、家長不能與導師充分配合
導師平常針對學生的偏差行為作出糾正,情節重大者會通知家長,並尋求家長的配合。但現今家庭多為雙薪家庭,有些家長忙於工作而忽略了對孩子的管教,或是因孩子生的少,太過溺愛孩子而缺乏適當的處理,導致導師對學生的管教成效大打折扣。
三、媒體的不良示範
媒體為了追求收視率,常播放暴力、色情腥羶、違反善良風俗的影像。國中生模仿能力極強,但判斷力薄弱,常會模仿媒體所報導的動作,並吸收不良的價值觀。家長應當要慎選播放的媒體頻道及注意子弟瀏覽之網站。
四、「零體罰」政策的利弊
現在的學生自主性確實較強,但也因此有較強的自我中心主義,容易忽略他人感受,違反校規。違反校規,對情節輕微及初犯者自是以道德勸說及勸誡為主,但針對情節重大及屢犯者呢?過度的體罰會造成學生身心嚴重的傷害,這是絕對禁止的。然而適度的體罰,是否可以在不傷害學生身心的狀況之下而達到警告的效果?
當然,教師身為準公務員,自是要遵守教育部所擬定的政策。故處置學生違規自當以勸說及勞動服務為主。
五、升學主義掛帥,只重智育
現今受少子化的影響,各個學校都擔心招生不足,導致裁班的情況發生。因此學校紛紛以高升學率為招生招牌,吸引學區學生就讀。過度的強調升學,造成學生價值觀的偏差,五育發展不均衡。
六、社會風氣的影響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活富裕了,精神卻相當的貧乏。社會上充斥著功利主義、速食文化。學生雖然在學校接受老師的身教及言論薰陶,但一步出校門就被社會這個大染缸所影響,因此提升社會風氣是現今刻不容緩的事。
總結:
品格教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隨著社會走向功利、現實,勢必會受到許多的阻礙,這時就需要教師與家長共同合作,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
只要成人樹立好典範,再加上輔以增強與激勵,形塑一個良好環境,我相信孩子的道德觀念及行為會越來越進步。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