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從小鎮文化沒落思考金門發展

發布日期:
作者: 流鼻涕小子。
點閱率:1,121

在資本主義的社會裡,大部分的人只專注於進步與現代化,某一方面又只關心這座城市有沒有7-11,有沒有shopping mall,有沒有星巴克、麥當勞、肯德基等來決定一個城鎮進步與繁榮。記得幾年前我的故鄉金門,開始有了7-11進駐,大家都欣喜若狂,開幕的前幾週,貨架上的商品更是停留不超過十分鐘,營業額甚至位居全國之冠。那時我看到兩件事情,一為買東西好方便,金門比較進步了;二為雜貨店都倒了。也僅思考著,7-11的東西明明就比較貴,為什麼大家都要去買呢?又為什麼它會如此的成功,書店裡的書無一不是談論經營成功守則、品牌經營策略…等。我也努力的想去了解其成功之道,卻完全忽略了今天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之一。
這些現代性連鎖店的成功,造成了小鎮小店沒落,許多人沒有去思考這之間可能造成的文化與社區關係的消失,僅認為這是自然的淘汰,世界的趨勢就是如此,就是要便宜、要全國連鎖店,殊不知這是商人營造的手段之一。以前的小鎮商店可以賒帳,小村落裡的人彼此信任著;出遠門,還可以請一樓的店家代看門戶;誰家的男孩帶著女孩逛街,尚未回到家裡,小道消息早已傳至爸媽耳裡;小店裡還可以寄賣商品,家裡有手工藝品、手工食物都可放在小店裡賣,充滿濃濃的當地特色。《南方週末,當沃爾碼來到小鎮》的作家Jane Jacobs也一樣痛批連鎖店使得社區意識被摧毀。
愛荷華州大學的經濟學家(Kent Stone)提到要解救小鎮文化,可從營造文化氛圍,提高品質下手。因此,小店要明瞭自身的優勢與劣勢,也要提高自身產品的品質,強調服務,延長營業時間,也要適度的打廣告,行銷自我,善用地方特色製造手工藝品。現今很多台灣的老街或夜市,也稍微體認到這一點,他們也懂得行銷、也懂得延長營業時間、也懂得賣手工藝品,但卻又延伸另一個嚴重的問題,常逛的你也許很快就會發現,怎麼每條老街、每條夜市都長得很像,逛一次就不想再來,逛一條就不必逛別條了。所以絕不是copy同一種就好,一定要融入自己的風格,不必一昧的要模仿別人,越有自己的文化會越吸引人,東施效顰只會讓人反感。
再來就是城鎮的自治能力也很重要,引用新都市主意觀點,聯合小店家,營造文化氛圍,避免直接競爭。當地鎮長,商家代表帶起頭,甚至是地方的首長帶起頭,進行全面性的思考,找出當地的文化特色,一起營造無可取代的態勢又兼顧保存功用。
家樂福、7-11,星巴克、麥當勞…等全球連鎖性商店的創造性破壞,造成小鎮文化的沒落、人情味與特色的消失,這些重要的問題是很值得細細討論的。從頭到尾我們可以了解到不是越多連鎖店越好,相對的也不是房子蓋越高越好,工程建設越多越好,跳脫資本主義的價格便宜、現代化、快速的思維,形成取代不了的文化氛圍,我想小店文化是有機會,小鎮發展,也是有很大競爭力的,越有當地特色與文化的發展才是最好的發展,一路追尋別人走過的路,永遠追不上別人,走出自己的路,才有機會趕過別人。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