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二十一世紀金門的底力是什麼﹖

發布日期:
作者: 何應權。
點閱率:939

據聯合報三日副刊─東京文化現場(林永福)所載,日本去年有一本書《文化力-日本的底力》,作者川勝平太認為:日本戰前發展軍事力、戰後發展經濟力,二十一世紀的日本要發展的是文化力;軍事力是破壞力、殺傷力,是破壞環境、生活、自然的力量。經濟力製造便宜又好的東西擴展市場,席捲世界市場。又說:文化不是中文的「以文教化」的意思,不含政治意涵,文化就是culture,定義為生活方式、生活態度。文化的精華是藝術,人的生活方式產生吸引力時即帶有藝術性。所謂具有文化力就成了以藝術文化為代表的「美的文明」。
反思,金門長期以來強調觀光立縣,極力從事各項觀光建設,為觀光發展而努力施政,花了為數不小的預算在從事閩南文化的保存維護,發掘金門更多元更久遠的歷史文化,甚且將花數億元興建孔廟,復原已成平地的遺址-燕南山書院。對於文化的保存與努力真是不遺餘力啊!然而,對於川勝先生對日本的「文化」的理解似有差距,換言之,足以成為「文化力」的個人life style的集合,也就是常民的日常生活方式與非日常活動所構成的文化。然而,金門的文化該如何體現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倒是有一些做為可以再精緻一點、再深入一點去思考的,文化的保存應該多面向的,對於金門的歷史也應該是多面向的,在詹京斯的《歷史的再思考》書中,提醒了讀者要留意那些不被記載的常民歷史,因為將常民納入歷史中,才能完整描述歷史與文化的真相。
貝塚的發現,把金門的歷史推進了幾千年,我們不能因為他與文字歷史沒能搭上就忽略了它的存在,相對的要更去珍惜與關懷,十幾年來,金門相繼發現了幾處貝塚遺址,已有多處因為建設而遭破壞,它代表的意義與訊息尚未完整,應該提出具體的保護措施,並著力於深入調查研究。引楊志良所說:選舉禍國殃民。聰明的政治家朝向正確的方向努力,選舉護國憂民,惡質的政客只有選票考慮,選舉損人利己,能對歷史負責者少已。
近日,金門尚存屬較完整的貝塚遺址-浦邊文化第二點─差一點被剷平,還好聰明的文化局搬出了文資法,但這並不是長久之計,金門還有多少遺址呢?又有多少機會我們能早一步得到像這樣罔顧文化資產的工程規劃的資訊呢?登錄為遺址保護才是良策啊!別再重蹈「甲政第」的遺憾了。筆者五年前曾藉貝塚遺址辦了一次認識貝塚的研習,當時浦邊貝塚發現者陳仲玉研究員亦前來參加,座談會中強烈建議申請登錄,希望透過民眾與媒體的努力,喚起保護文化資產的重要性,而不僅僅是政府績效的表現。
在社區發展協會的努力下,居民的文化認同得到了肯定,明白貝塚遺址的重要與價值,它讓我們知道先民「吃蚵的文化」已有幾千年了,潮間帶的蚵田對我們的生活生計是多麼密切,這就是我們的文化,這就是我們得以支撐觀光立縣主軸的「金門的底力-文化力」,期望喚醒珍惜文化資產的良知,讓金門在二十一世紀更有競爭力。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