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沙美古市街的活化與再生

發布日期:
作者: 王天源。
點閱率:846

一、前言
2010年農曆春節前夕,筆者曾發表有關於促進家鄉沙美古市鎮的文化資產與經濟活化之建言,已引起鄉親之回響,據此,筆者再次將沙美古市街作深入與詳實的整理,以期許能讓諸多的鄉親能知曉及獲得相關的文化資產單位的重視或重(修)建與再利用,進而,繼續保存我國閩南文化與傳統建築之風格,以資吸引世界各地之觀光客的前來及帶動地區發展整體觀光之經濟價值和永續的發展。
二、肇因探索
金門(舊稱:浯洲)自元明清以降,飽受戰火的蹂躪,尤其以十九世紀初的國民與共產兩黨之內戰時期,最為慘烈,由於現代化的武器及精良之裝備,陸續的加入戰爭之行列,以致諸多的傳統閩式建築物,是遭受毀滅性的破壞,難能可貴的事,從元末時期(約西元1343-1368年),即可能已經存在的沙美古市鎮、街(舊地名:浯洲鳳翔里十七都後學村)「元朝末年時,沙美為金門地區最高行政機關之所在地(浯洲鹽場司-為七品官)及浯洲書院之舊址(現今之沙美菜市場)」,於國共內戰之猛烈砲擊期間,竟然完整的保留下來,持續繁榮金沙地區之經濟至1970年代,金門地區,於國民政府1949 年播遷台灣以後,因位處於戰地前線,軍方長期實施戰地政務及和中國大陸隔絕了近50年,過往在全面以軍事為重的禁令管制下,中國閩南傳統的文化與建築物及風俗等,相對於復興基地台灣地區,確實是較容易的保存及延續,然而,隨著時代之巨輪,繼續的往前推進,現今已經解除了戰地政務,繼而是軍事管制的退出及開放了觀光,這是時代進步的象徵,更是走出戰爭的悲情與陰影之現象,如今,隨著海峽兩岸交流之日趨熱絡,中央政府逐年裁減兵員的政策之下,導致金門地區之消費人口(駐軍)大量的減少,而臨金沙溪尾和金沙灣旁的沙美古市鎮(街)之民生與經濟,卻日漸的蕭條,區域內之人口,遂大量遷往臺灣和其他的地方發展,以致現今的市集,除了早上有人前來消費與採買之外,其餘的時間,則是門可羅雀,至於荒廢的中國閩南傳統建築物,卻也面臨無人居住、年久失修,已是日漸頹廢與倒塌,影響都市之景觀至鉅。
三、活化與再生
沙美古市鎮(街),自元末以來,主要是由三民路、成功路、成功二路、忠孝街、仁愛街、信義街、和平街、後街共同組成的八卦型老街,目前約有112棟(原有152棟)建築物,應針對重(修)建區域內之建築物,加以詳細的清查與規劃,步驟與方法如下:
3.1建築物產權歸屬之訪(調)查
1.調查建築物之土地與所有權人,究係為何者?
2.調查建築物之土地與所有權人,是否仍存在?
3.調查建築物之土地與所有權人,是否留有通訊之地址及電話?
4.調查建築物之土地與所有權人,是否已身故?是否有辦理繼承等相關事項?
3.2建築物現況之調查
調查人員,應依據建築物之門牌號碼,編定調查之號碼,並由下而上,對建築物之基礎、地面、牆身、柱子、屋樑、樓板、屋頂、門窗等,加以診斷其結構及毀損之情況,此節非常的重要,調查人員應會同學者或專家(結構技師、土木技師、建築師或專業師傅等)詳細的評估,對於建築物之現況,加以討論,如可整修之工法及具有古蹟或保存價值之部份,應標示或畫圖記錄清楚,並對建築物之現況拍照或錄影存證,更可製作沙美古市鎮(街)建築物現況及重(修)建計畫之記錄專輯和完成後之街景電腦動畫等,以資完整的記錄沙美古市鎮(街)整個重(修)建的過程。
3.3建築物重(修)建工程計劃之制定
1.地方政府規劃與工程單位
在擬定工程計劃之前,應前往建築物現場勘查,並請所有權人一同出席,亦可邀請所有權人,共同參與規劃或設計的工作,以增加所有權人之參與感。
2.地方政府規劃與工程單位
完成擬定工程計劃之一定進度時,可向所有權人說明,以利降低發生意見分歧的機會。
3.地方政府規劃與工程單位
對於建築物重(修)建之設計與施工的原則,應盡量保持建築物與街景之原有的外觀與特色和整體性,但是建築物之水或電力管線,應予重新配置配電箱及設置自動斷電器,由於金門地區,目前尚無天然氣管線之供應,皆是以使用瓦斯桶為主,故於建築物重(修)建之設計與施工的原則,亦應考慮或強制設置瓦斯自動遮斷器等之安全防護措施,以維護重修或重建後,建築物之電力供電及使用瓦斯的安全和用水之方便性;而內部的裝(修)潢部分,應以不燃材料或防火漆施作,以維護建築物之安全及防火功能,以期降低災害發生的因子。至於老街的外觀及進、出口處與地板之藝術燈景的照明設備,亦應以不破壞其原味的前提下,可適度的增加或設置,具有藝術風味的旗幟與招牌和燈具,以彰顯建築之優美的特色,沙美古市鎮(街)主要的街道是由三民路、成功路、成功二路、忠孝街、仁愛街、信義街、和平街、後街等道路所組成的街道,當中除了有木構造的店厝建築物及4棟的洋樓外,還遺留有古老的花崗石板路,故夜間藝術燈照明之設置上,則需慎重的規劃與設計,方能彰顯古建築與洋樓之優美的特色,中國大陸的麗江古城與臺灣的大溪老街或三峽老街,值得借鏡。
3.4歷史資料與產業的收集、考證
以收集及考證地區之鹽業文化史、傳統營建技術、歷史文化、民生經濟、產業製程等,方能彰顯地區與地域性之特質,其類別如下:
(1)行政機關遺址
據文史工作者的考證與研究資料顯示,沙美於元朝末年時期(約西元1343-1368年),地名為:浯洲鳳翔里十七都後學村,在明朝於舊金城設立千戶所之前,係為金門地區最高行政機關之所在地(浯洲鹽場司)及浯洲書院之舊址(浯洲鹽場司渭陽馬司令所興建),為還原歷史之真象,應再研究或調查元朝末年時期之浯洲鹽場司之確切的舊址及浯洲鹽場司渭陽馬司令之歷史地位。
(2)地方傳統技藝
例如:糊紙藝術製作、燈籠製作、金紙製作製香、刺繡、佛像雕刻、打鐵、木工、錫工、營建技術、陶藝、金飾、服飾、帽飾、傀儡戲、古典樂團、古典建築營造技術(花崗石雕刻、木雕、彩繪、交趾陶)、宗教禮俗、祭祀等。
(3)地方代表性產業
例如:鹽業、農業、漁業、畜牧、工商、養殖、食品、玻璃沙、礦業、花崗石、高粱酒、麵線、菜刀、貢糖、一條根、傳統醬油、花生油、麻油、海蚵、海產、甘薯、小麥、芋頭等。
(4)地方風味美食
例如:閩式燒餅、高粱蛋捲、閩式廣東粥、閩式東坡肉、扁食、蚵仔麵線、禮餅、牛肉乾、傳統閩式宴席等。
3.5歷史文物館的成立
上述營建技術與歷史資料和產業的收集、考證事項及地方之歷史檔案與書籍或照(圖)片及長老口述歷史稿等資料,經收集或整理完竣時,便可於「沙美老街」與臨近之古建築群內,擇一棟具有歷史或軍事等意義的古厝或洋樓,加以命名為沙美古市鎮(街)文物館,來集中展示並對外開放參觀,以供後代子民與前來參觀的人,能了解成立文物館之目的與構想。
四、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沙美古市鎮(街)的活化及再利用是否能成功,不只需要全體所有權人的參與及配合,更應包含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相關業務單位,是否願意積極協助與擬定執行方案和編列修(重)建及再利用或災害防範的經費與措施,方能有所作為與成功,未來其後續相關的重(修)建和再利用及災害防範措施之執行,亦是值得經由選民所選出之金門縣的新縣長與其執政團隊,積極的引領人民與規劃及列為施政之重要的方針,以期能吸引觀光客前來參訪金門之獨特的閩南文化與帶動發展整體觀光之經濟價值和永續的發展。
4.2建議
閩南文化與建築資產的保護,政府責無旁貸,政府之相關單位,應多次的舉辦沙美古市鎮(街)之重(修)建或再利用公聽會,並逐一或分階段,向所有權人與當地的民眾說明,相關的計劃與期程內容如下:
(一)近程計畫:
1.應將沙美古市鎮(街)歷史正名為古蹟、歷史聚落、歷史建築物。
2.應有重(修)建工程計畫的制定及積極向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或內政部營建署等單位,申請離島建設或重建的經費或預算,地方政府,亦可自行編列重建的經費,以加速重(修)建業務的推展。
3.應有建築物與土地之產權的現況調查情形。
4.應有建築物半倒或全倒及毀損的現況調查情形。
5.應積極輔導與協助重(修)建委員會,進行建築物與土地所有權人意見的整合。
6.積極建立官方與民間組織的溝通管道。
(二)中程計畫:
1.重(修)建後,招商與營運之管理辦法之制定。
2.文化資產的導覽人員之招募與訓練。
(三)遠程計畫:
1.閩南文化與地方產業和傳統技藝展示中心的成立。
2.元朝浯洲鹽場司舊址的復建。
3.元朝浯洲書院舊址的復建。
(作者為中華大學土木系建築組博士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