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談金門縣文化局推展歷史建築業務的幾個具體成效

發布日期:
作者: 安竹。
點閱率:1,701

一、前言:921大地震為歷史建築催生
隨著「全球在地化」觀念的出現和發展,金門以文化資產的特殊性,作為構築軟實力的各項內容之一,在厚植地方觀光與增長社會經濟方面,具有實質的潛力。金門如何透過在地行動來實踐文化遺產的保存,其中一項有關歷史建築保存與維護,在地方主管機關金門縣政府的策動下,逐步落實在居民的生活中。金門縣文化局承辦這項業務,至今即將邁入第十個年頭。
1999年,921集集大地震,對許多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但不是古蹟的建築物造成鉅大的傷害,但在文建會與學者專家的重視下,文化資產保存法於2000年2月9日增訂及修訂條文公布施行,其中第三條第六款增訂「歷史建築」為文化資產。歷史建築的中央主管機關為文建會,地方則為縣市政府,文建會及地方政府(文化局)增加歷史建築業務,這個工作與文化資產息息相關且範圍擴及台澎金馬各地,它攸關歷史建築的前景,也決定歷史建築生存空間的整個網絡,是一項新興的挑戰。在中央文建會跨出這一步的同時,各縣市地方政府也配合文建會踏出了一步,齊肩並力全面展開歷史建築清查工作,歷史建築正式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二、文化局成為推展歷史建築業務的推手
自有歷史建築業務伊始,金門文化局成為負責推展該項業務的推手,這些年來該局推動歷史建築業務的成效究竟為何?基本上有五面向可以說明:
1.歷史建築空間調查與檔案建置
中央文建會所主導的歷史建築保存維護政策,帶動地方具體的執行,2001年,金門縣文化局啟動「歷史建築清查計畫」(文化中心於2004年7月改制為文化局),此計畫由當時任教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金門分部的江柏煒教授負責。當時,金門的歷史建築被各界的學者專家視為資源最豐富的地方,但清查工作的難度,卻被列為最困難的區域,是一項艱辛的任務。該計畫因受期程限制,清查範圍以大、小金門島及烏坵島六個鄉鎮之各類常見建築為主,清查數量共計六百多處。
2002年,文化局啟動歷史建築審查登錄機制│審查、登錄歷史建築,這是一項根本的基礎作業,每年例行性進行。審查登錄機制採鼓勵方式,所有權人如認為自己所擁有的傳統建築物具有特色、有歷史和文化價值、是地方罕見的,都可以向文化局提出申請,截至99年7月,金門縣歷史建築數量共有144處。
2.推動生活學習,以活動替代教條式的宣導,發展在地認同
繼2002年之後,文化局一方面辦理清查與審查、登錄工作,另一方面為了讓居民認識歷史建築的意涵,陸續舉辦不同主題的戶外活動,以休閒和文化結合的體驗活動,在在衝擊民眾的文化體驗與認同。然而歷史建築的意義與重要性,就在活動中悄悄地進入參與者內心,民眾的文化視野不僅隨之擴張,心中美好願景也被喚起,而日常生活中也多了關心的事務與話題。歷年活動如「歷史建築夏令營」、「金門聚落映象之旅」、「酷奇小玩子金門行」、「岩音.鹽味.月圓悅文化」、「碧山的呼喚」、「西園鹽場七百年」、「歷史建築經典之旅」、「走進萬歲爺的御花園」、「走訪後浦建築之華」、「文化資產研習」、「歷史建築掛牌」……。
3.提昇國際能見度 為金門引薦行銷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間的互動頻繁,整個世界成為一張社會網絡,金門文化局面對全球化的趨勢,透過各種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以凸顯金門文化的特殊性及提昇國際能見度。在學術研討會方面自2003年著手辦理「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接著續辦「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目前已蔚為國際學術交流的一大亮點。會議論文的發表對於金門學術研究生態產生很大的衝擊,吸引更多的學者專家投入金門的研究,另外與會的各國人士,在接觸到金門的人與土地時,除了感受到金門人的熱情外,也為金門多樣文化所震懾,進而引發他們透過鏡頭、彩筆、文字將其所見所聞發表於報章雜誌、網路,甚至國際學術會議,使得金門的能見度提昇,無形中為金門引薦與行銷。
4.獎助修復作為實質的建築空間保護機制
文化遺產的保存維護並不是口頭說說,毫無作為的空白形式,為落實歷史建築保存維護理念,2006年,文化局付諸具體措施,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二十六條第一項規定,訂定「金門縣私有歷史建築修復獎助辦法」。主要目的在鼓勵居民投入歷史建築修復行列,該獎助內容釐清所有權人申請修復的權責與義務,及必須遵守原風貌修復和修舊如舊的原則,盼能減緩歷史建築瀕臨消失的危機。
而另一項由文建會推動的區域型計畫,文化局也爭取到文建會的認同與支持,這是中央政府擴大公共建設「新十大建設│國際藝術及流行音樂中心」以項下的「歷史與文化資產維護發展計畫」。文化局於2006年通過該計畫案,2007年於金門城透過社區營造精神啟動計畫,計畫內容包括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的調查研究,以及景觀改善工程與歷史建築明遺老街的修復(3棟示範建築及再利用工程已竣工,目前進行內部修繕),這項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與活化計畫,對於不在金門國家公園轄區內的歷史建築而言,不惟替歷史建築的活化開啟新頁,對於形塑地域風貌、帶動增長社區經濟,也具有相當的示範作用。
5.開拓景點名錄 厚植文化觀光潛力
近年來人們對「文化觀光」的需求逐漸提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文化觀光定義為:「一種與文化環境包括景觀、視覺和表演藝術和其他特殊地區生活型態、價值傳統、事件活動和其他具創造和文化交流的過程的一種旅遊活動。」不可諱言,古蹟、歷史建築等有形的文化資產除了本身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外,也吸引許多遊客,其導入的大量觀光收益,不僅提供地方職工機會,同時也帶動區域發展,其所衍生的價值,對地方經濟產生莫大影響。
金門得天獨厚擁有悠久、豐富、多元且保存完善的文化遺產,許多第一次參訪金門的遊客,都有非常驚艷的第一印象,尤其傳統聚落中的閩式建築與中西合併的洋樓,散發的魅力與獨特風情更是讓人流連忘返。而古蹟、歷史建築就在其中,只是大部份的人皆渾然不知,直說漂亮的古厝。「歷史建築」這個法定專有名詞,在金門而言,除了業務單位少數人清楚其意涵外,對一般民眾而言是一個相當模糊含混的名詞,它和一般人口中所說的年代已久的古厝就是古蹟的觀念一樣,讓人摸不清,主因在於金門的古厝大多數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要百姓去辨別區分,公部門還需要進一步努力。因此,為普及歷史建築觀念,縣文化局賡續辦理歷史建築影像徵集及專題報導。
2002年,文化局在參加文建會舉辦的「全國歷史建築百景票選活動」之前,希望所提報的十景皆能夠入選於百景內,於是先行舉辦縣內的歷史建築十景票選,活動的同時並邀請專家學者於金門日報專題報導,內容則為歷史建築的意義與活化再利用的案例。票選出來的歷史建築十景,再轉戰投入「全國歷史建築百景網路票選」,結果成績還不錯,金門有七處進入全國歷史建築百景,分別是風獅爺、民俗文化村、後浦模範街、水頭得月樓洋樓群、毋忘在莒與莒光樓、小艇坑道、擎天廳與中央坑道。
2007年,文化局有感於單點的歷史建築不足以闡揚區域多元文化景觀,而金門政務委員會於1967年所推出的新金門廿四景有的業已消失,於是舉辦「金門縣新十景徵選活動」,推薦的所在不再是單棟建築,而是以文化景觀的整體意象為內涵。
金門新十景在民眾的推薦及網路票選下出爐,內容多樣化,幾乎都是民眾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地方,新十景融合了古蹟、歷史建築、軍事遺跡、自然與文化景觀。這種現象強烈反映出民眾對於在地文化的關心與肯定。新十景分別是樓重莒光(莒光樓、莒光湖風光)、金湯觀海(陳景蘭洋樓及金湯公園)、建功砥柱(建功嶼及其軍事設施)、水頭僑居(水頭洋樓建築群)、慈堤落日(慈堤長堤餘暉、鸕鶿夕歸之景)、翟山神工(翟山坑道)、雙鯉環抱(雙鯉湖)、山后海珠(山后中堡聚落)、汶浦水岸(榮湖及其後水頭、後浦頭聚落)、金門風獅(金門文化景觀象徵)。
三、結語:文化建設無法收立竿見影之效 但只要通盤計畫有機會做得比以前更好
金門文化資產多采豐富,這些年來經由金門縣政府、文化局、金管處,及各鄉鎮公所長期的用心耕耘,有關歷史建築保存維護及活化再利用的成功案例分布大小金門,或碉堡或民居或學校,經由整修再利用發展成為展示館、民宿、客服中心…,為地方帶來文化觀光型的經濟體系,成績有目共睹。
但歷史建築的保存維護,也有許多的無奈,因缺乏法源依據及經費,而無法獲得妥善保存,甚至毀於一旦,眼睜睜的看著熟悉的地景在現代城市發展中一步步消失,此乃不樂見的憾事,但此現象的發生,在政府無政策規範要求時仍是無法避免的。因此,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不僅是建築量體本身,居民才是攸關成敗的重要關鍵,其間涵蓋如何強化地方居民用自己的智慧與力量來保存、發展區域特色?文化資產在面臨現代性帶來的建設時,在保存與破壞之間要如何抉擇?金門面對全球化的競爭下,地方文化的特殊性如何立足於全球的層次?…。
所有的問題如千年老樹盤根錯節,要怎麼處理,生活在這塊土地的我們,不妨思索一下,今日以象徵金門標記的各項元素,做為發展金門軟實力的根基,未來是否仍然可以繼續讓下一代子孫真實的享有和認同,或是面目全非、或是消失不見只能憑空臆測想像。相對的,公部門也應從結構面深層做探索,釐清金門的定位和提出通盤計畫與規劃,並由高層單位統一事權,才能整合串聯紛雜事務,貫徹落實所要發展的理念。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