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突破困境再創新局

發布日期:
作者: 張金成。
點閱率:1,033
字型大小:

禮記大學篇:「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這是古聖先賢教導我們的生財大道。「生之者眾」就是生產的人要多,國民生產總值要高,增長率要快。「食之者寡」就是消費要低,這是「財恆足矣」。
金門近年來人口老化與生育率偏低問題,愈趨嚴重,產生整體人口結構的改變。當生育率下降時,現在工作的青壯年族群逐漸老化,但後面遞補的年輕工作者,卻後繼無力,數十年後,就會有大量的待養老年人,也就是「老年人口依賴比」亦稱「老年人口負擔指數」提高,換言之,相對於生產人口,老年人口一旦比率提高,就會形成生產及消費雙方面的經濟問題,將造成「生之者寡,食之者眾」的困境。
一、就金門地區人力資源概況分析:
(一)依據2009年金門縣人力資源調查報告指出:2009年金門縣15歲以上民間常住人口5萬3百人,占總設籍人口9萬3千8百人的54%(台灣地區為82%),其中勞動力2萬5千60餘人,占總人口數26.7%(台灣地區為47%),勞動參與率49.8%,較97年50.6%降低0.8%;與台灣地區2009年勞動力參與率57.9%相較,低8.1%。由上述數字顯示,金門人口勞動力比台灣地區低許多。
(二) 金門縣2009年非勞動力人數2萬5千2百餘人,占15歲以上人口50.3%,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若與2008年比較,非勞動力人數增加2.4%,省視本縣非勞動人力中,以老年高齡者、身心障礙者,所占比平均超過50%,其次是女性非勞動力中,以料理家務者占多數。台灣地區2009年非勞動力人口7百93萬7千人,占15歲以上民間人口1千8百85萬5千人之42%;非勞動力人口金門與台灣地區相較,增加8.3%。(依2009年12月底統計金門縣總人口數為93,803人,其中0-14歲占13.7%,15-44歲占46.3%,45-64歲占27.9%,65歲以上占12.1%)。
(三) 金門縣2009年就業人數2萬4千4百餘人,按年齡別分:15-24歲占6.6%,25-44歲占45.9%,45-64歲占44.5%,65歲以上占3%;其中服務業部門計1萬7千4百餘人,占71.3%最高,工業占24%,農業占4.7%。按職業別分,藍領(生產工人,機械設備操作工及體力工)就業者占33.6%,白領(民代及主管人員,技術員,助理人員,事務工作人員)佔39.6%,其他(農林漁牧工作人員)佔26.8%。按就業者從業身分別,以受政府僱用1萬3百餘人佔42.2%最多。
(四) 2009年金門失業人數為6百餘人,失業率為2.5%(台灣地區5.9%),其中由教育程度別觀察,以大專程度者之失業率3.4%最高,高中(職)者2.8%居次,國中及以下程度者僅1%最低。由年齡別以15-24歲失業率7.6%最高,45歲以上者失業率為1.3%者最低,探究其原因,近年來金門縣政府運用公務部門經費,投入短期臨時工(每日800元)數百餘人有密切關係,因這些短期臨時工大部分為中高齡人口。但綜觀之金門青年人口及較高學歷青年就業市場乃極為缺乏,開發青年人就業市場,為金門縣政府當務之急。
二、就金門地區財務概況分析:
(一)依據2009年12月份金門縣政府統計月報指出:金門縣2009年總會計歲入預算數新台幣99億7,149萬元,其中主要消費來源「捐獻及增與收入」占37.1%最高,其次「上級政府補助收入」占29.1%,三為稅課收入(土地稅、房屋稅等)佔23%;綜觀之金門縣政府自有財源僅約佔全年歲入預算約33.8%,顯示因自主財源不足,依賴金酒公司捐獻收入與中央政府補助仍占65%以上。惟前二項收入變數極大,並非縣府可以掌控的。
(二)2009年金門縣政府歲出預算新台幣138億677萬元,依歲出政事別分:一般政務支出占16.8%,教育科學文化支出占20.9%,經濟發展支出占37.8%,社會福利支出占10%,環保與社區發展占5.7%,退休撫卹支出占3.6%,警政支出占3.6%,協助及補助支出占0.6%,其他支出占1%,又依金門縣總預算書統計金門縣各項社會福利全年度預算數高達40億1,537萬元(包括地方教育發展基金、農林漁牧輔導與保價收購補貼、貧困災害救濟、婦幼、老人、身心障礙福利,大同之家、衛生保健工作等)此社會福利經費占全年度預算數高達29%。
(三)2007年金門縣民所得報告書:金門縣民平均每人生產毛額為美金11,793元,同期台灣每人生產毛額為美金17,596元,金門佔台灣比率為67.02%(金門縣奉行政院主計處98年10月7日函,自97年度起停止編製縣民所得統計)。依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資料指出2008年我國經濟成長率為0.73,2009年經濟成長率為-1.91,2009年國民平均每人生產毛額為16,969美元比2007年低3.6%,比2008年低5.4%。以最近十年來金門地區經濟指標統計來看:2001年金門地區平均每人生產毛額為7999美元,占台灣比率59.66%,2006年為11,197美元,占台灣比率56.23%,2007年提高為67.02%,顯示金門地區國民生產毛額8年來平均約維持在台灣地區6成左右而已。
三、建議金門思考的方向:
(一)重視人才培育:人力素質是決定未來競爭力的關鍵,金門地區天然資源有限,人力成為主要之生產要素,如何加強人力資本的持續投資,透過各種培育、訓練、養成機制,提升勞動人力的質與量,當有助金門經濟發展。
(二)創造就業機會:金門除了金酒公司屬縣營大型企業以外,其他民間中大型企業幾乎沒有,因此青年就業機會甚少,青壯年齡層在金門失業率也是最高,金門家庭人口結構中,青年人離鄉外出謀職比率甚高,在家中僅留老人與幼齡人口,極不利金門經濟發展,因此金門縣政府當前施政「創造就業機會」應為首要工作。
(三)檢討社會福利制度:依金門社會福利預算編列結構分析,多數經費係用於各類社會保險補助費、社會救助扶救金、老人生活津貼、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津貼,學生交通券等現金給付福利項目比率過,已影響並排擠其他經濟建設及福利項目之推動,亟待改善。政府推動社會福利,應以養雞生蛋為原則,為求福利政策的永續性,政府應建構以社會保險為主,次為社會津貼,社會救助為最後一道防線的社會安全體系。
(四)建設計畫應具經濟效益:為妥適運用有限資源,各項公共建設,應先做好經濟效益評估。經濟效益是評價一項經濟活動是否應進行的重要指標,簡單說,就是產生成果要比投入的經費要大,才符合經濟效益。
(五)財務要開源節流:綜觀金門縣每年歲入預算中三分之一來自捐獻收入,三分之一來自上級政府補助,而自主財源收入僅佔三分之一。一個政府要當成一個企業體來管理營運,提升行政效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開源節流。「開源」就是增加收入,開闢收入的途徑;「節流」就是節省支出,節省不必要的資源消耗與費用支出。成功的企業不但需要管理人才,更需要經營人才。
(六)注意城鄉均衡發展:依據2009年金門縣人力資源調查報告指示:全縣五鄉鎮中金沙鎮失業率最高,次為烈嶼鄉、金寧鄉。因此縣府施政應增加農業鄉鎮投資,創造就業機會,拉近城鎮距離,縮短貧富差距,讓區域及城鄉同享相當的基礎設施,特別強調改善飲水、交通、產業、生活環境及醫療服務等,攸關人民切身生活與就業所需的基礎建設。
四、結語:
  政府每年花費大量的人力與經費,從事各項調查,包括人力資源調查、家庭收支情形調查、人口統計、經濟指標統計等等,無非冀能定期獲得可靠之統計資訊,探討人口數量、品質、勞動力、就業與失業及所得狀況等,以作為釐訂各項經建計畫、人力發展、就業輔導及勞工政策之重要參考依據。數字是死的,沒有任何意義,然而當「數字」成為「數據」時,它是活的,就有它特定的意義,有效運用數據,做好管理,自有它的重要性。
(作者 褔建省政府組長)
參考文獻:1.金門縣政府統計年報2.金門縣政府統計月報3.金門縣98年人力資源調查報告4.金門縣家庭收支調查報告5.行政院主計處國民所得及經濟成長統計分析6.行政院主計處縣市重要統計指標7.內政部全國人口統計分析。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