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談『品德教育』之提昇

發布日期:
作者: 小葉。
點閱率:898

壹、緣起:
最近常有專家、學者對於品德教育的看法與作法多所著墨,並提出具體卓見以供參考,個人也一時筆癢,野人獻曝的提出粗淺的拙見,抒發個人內心的感想與見解。
環視現今社會,凡事只講求效率、效果與現實的『功利主義』,只注重眼前目的的即時達成,而不重視因此行為社會所需付出的龐大代價與成本,短視近利的以自我為中心,整個社會瀰漫著這種風氣,上行下效,為官者不能廉潔自持,在政黨政治的運作下,各政黨端視其屬性與意識型態而操作,政策制定不一定針對社會大眾的福祉與全民利益為考量,就以ECFA的簽訂來說:「如果是符合國家整體的發展就應該義無反顧的去做」,李登輝主政及至陳水扁政府以來的鎖國政策,己失去了許多國家立足於世界上發展的先機,在野黨只一味為反對而反對,若是適逢選舉時期,更是製造族群分裂、打擊對手無所不用其極,凡事以民為本的觀念並未落實,只在乎目的的達成、與選舉的考量。而應該以救人為職志的醫生,也做出了違背醫德的事情來,警察與黑道的奇特交往方式,讓人感覺錯愕與不解,怎能如此角色錯置,不禁令人對警察之公權力產生懷疑,市井小民則社會案件頻傳、且手段殘忍、校園暴力事件亦層出不窮、時有所聞……等,凡此種種事件,令人感嘆,這個社會怎麼了,那個環節出了問題?是否應該從教育的改革著手?我們的教育方向對嗎?似乎比較重視學科成就而忽略其他藝科的教育,在這偏狹的觀念裡有多少的天才被忽視,得不到讚美與鼓勵,只教孩子讀書、考試,為的是什麼?卻沒教他們怎麼思考,教育政策一變再變,只不過是政客們的一種口號罷了!結果呢?愈變愈糟糕。
教育是一種深耕計畫,非能朝夕見效、立竿見影,有良好的教育環境,才能造就高素質的國民,許多的社會問題其實和教育都有關聯,失敗的教育造就了不完美的社會和失敗的民主教育,我以為『品德教育』的提昇是亟待思索的方向吧!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深耕大計,一個國家的興盛與強大與否,端視其國家的教育品質如何?一個國民素養品德良好的國家,必定是個興盛強大的國家而立足於世界上有競爭力。所以『教育』關係著整個國家的命脈、影響深遠。良好品德的培養,才是教育的基礎工程。
教育的目的,在引導個體開展潛能、服務社會,成為知情意行合一且品德修養良好的人,良好的品德涵養,更是其中的首要,品德面向關係著人的一生,由小至個人家庭的生活幸福、甚而整體社會良善的發展,進而國家立足於國際的競爭力,可見良好的品德教育,是身為現代公民應有的核心價值,也是國家所應檢討的教育方向,家庭教育應與學校教育應相互配合,才能事竟全功,奈何普羅大眾汲汲於營生、生活的壓力、社會的現實,常因忙碌或無暇致疏於孩子的教養,網路世界無遠弗屆、社會上充斥著許多的誘因,卻也是犯罪的溫床,稍不注意即誤觸法網、等到有所警覺,然已積習難改,致行為舉止、價值觀念皆有所偏差,除了靠學校教育一方面的力量外,環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現今在『愛的教育』口號下,凡事要考慮到學生的感受與尊嚴,在『少子化』的影響下,個個小朋友均是家裡的小皇帝與小公主,因而造成家長無理由的對孩子過份溺愛,老師們的教導、動輒得咎,心有餘而力不足、頗有無奈之感,所以說:必須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兩者密切配合才行。
貳、實施作法:
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深耕工程,家長與老師的身教、言教,都是學生的學習目標,能不慎乎,我以為品德教育應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民主過程:在此民主社會的大溶爐裡,面對不同的聲音與意見,都是個人意見表達的自由,要懂得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的道理,不能因為理念見解之不同即非我族類而排斥之,這是當代公民應有的認知與素養。
二、創新品質:品德教育之內涵,並非否定傳統文化,而是在面臨挑戰與多元價值之際,重整當代之品德觀,並以新思維、新觀念、新行動,共同推動此國民素質的心靈工程。
三、全面參與:強調設立多方參與的管道,使每個參與者都是品德教育之實踐主體,期使學校、家庭、與社會形成教育夥伴關係,並齊力發揮『言教、身教、制教與境教』之功效。
四、多元教學:教學方法包括:啟發思辯、勸勉激勵、環境型塑、服務學習、自我期許……等各方面的完整學習。
五、統整融合:可在學校既有基礎特色上,融合學校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及校園文化中,並可結合民間團體之共同參與,亦可融入現行教育政策、課程活動或相關動之推動,結合青少年輔導、親職教育、媒體素養教育等政策的推動,以強化家庭與社會品德教育之功能,德教育之執行,乃以激發意識與鼓勵分享為主,學校結合民間團體、家長團體及新聞媒體,而為品德教育之合作夥伴,並進而導引親職與社會教育之向下發展。
參、結論與感言:
綜觀當今世界各國的教育思潮,均重視『道德教育』之實施,世界先進國家如:美國積極推動『新品德教育』,強調當代核心價值,且以多元教學方式加以推廣,要求現有的課程當中需要包括品德教育的內涵;『英國』則推動『價值教育』與『公民道德教育』,由此可見,世界先進國家在發展國力的同時也注意到國民品德教育之重要。
『核心能力的培育』、『專業知識與技能』固然重要,但『良好的態度與品德教育』更為重要,根據青輔會對企業僱主所做的調查指出:良好的工作態度、抗壓性、倫理與道德等都是重要的就業力,企業招募新人時,在取材條件之優先條件中,『品德優先於專業知能』,『自動積極的態度』、『責任感』、『虛心學習的精神』,『承受壓力的能力……』等,都優先於專業能力與學歷,『品德教育』之重要由此可見一斑。
前陣子各新聞中所爭相報導的『陳樹菊女士默默行善之精神』,成為混沌社會中的一股清流,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相信社會各個角落,還有許許多多默默行善的人們,他們默默快樂的付出,施比受更有福,讓我們學習『樹菊精神』,雖是市井小民,仍能為社會盡一份心力,小市民發揮大力量,對社會價值觀的提昇仍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稿費請捐贈家扶中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