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因材施教觀點談論教育
教育為金門的立足之本,也是促進社會流動的利器。因此如何發展學生潛能,讓學生的優勢能力得以發揮,就成了教育關注的焦點。教育要能落實,起更大作用則有賴施教者因材施教。
談到因材施教,我想多數的教育工作者會很直接的聯想到能力分班。能力分班是依學生的程度來區分班級,它的優點是學生素質整齊,教師容易掌握教學進度及深度。程度良好的班級,教師可以不斷的針對教材來加深加廣;程度落後的班級,教師可以針對基礎知識來加強。
現今能力分班是被禁止的,主要原因是後段班的同學因能力分班被貼上標籤、後段班的同學於學習上缺乏刺激、在課業上缺乏效法的人物等。那如何在常態編班下達到因材施教的目標呢?筆者意見如下︰
一、某些課程實施跨班能力分組
英文、數學、自然等科目可以採取跨班能力分組來上課。經由跨班能力分組,使得同組成員程度接近。教師可以針對同學的程度擬製教材及上課的深、廣度。除了某些課程採能力分組的方式外,一般課程依然回到原班級上課。如此不僅貫徹了常態編班的精神,也顧及到因材施教的理念。
二、針對程度不佳的同學實施補救教學
經過診斷測驗之後,篩選出需要程度加強的同學。學校於第八節或假日安排實施補救教學。補救教學的內容主要是針對基礎內容作補強,替學生複習舊課程。學生若屬對學習嚴重感到無趣、程度相當低落,則可選擇多運用創意教學來提生學生的學習動機。
補救教學之課程以水平擴充為主,不鼓勵過度的加深,讓學生對學習產生信心,避免因為長時間在學業上的挫折而產生學業上的無助感,導致放棄課業。
三、針對資賦優異同學實施資優培訓
臺灣地區數年前各校紛紛成立資優班,被媒體報導為變相的聯考、能力分班,因此現今各地較少資優班,多為實驗性質或特殊才能的集合班級。金門受限於學生人數,迄今只有金城國中設有資優班,但各校可依專案計畫針對校內天資優異的同學實施資優培訓,資優培訓的時間可以訂為早自習、第八節或假日。
四、彈性增加上課時數
在現行常態編班的體制下,若要能充分達到因材施教的狀態,增加上課時數是必須的。若要因材施教,顧及每位同學的程度,則教學進度一定會落後。若能增加上課時數,則不僅能補強程度落後同學的基礎,亦能補充課外內容讓程度佳的同學思考。
五、強調多元智慧
依外國學者賈德納之觀點,每個人至少擁有八種智慧,這八種智慧存在於個體而有高低之分。教師與家長除了重視一般學科外,音樂、美術及體育等藝能學科也不能忽視,依學生狀況來鼓勵,讓學生有更大探索性向的空間。
六、積極介入,將文化不利現象降低
即使學生擁有天賦,若因為文化刺激缺少或社經、區域因素造成夏季失落現象(指高社經學生利用假期充實自我,低社經學生卻因缺乏資源而原地踏步),發展終究會受到侷限,故政府應當更積極介入,相關措施更可仿美國,提早於學前教育彌補差距。
七、善用各式評鑑工具
利用智力測驗了解學生的資質,並作分組參考依據。輔導室舉辦的性向測驗能了解學生潛能之所在。教學前針對學生能力評估的測驗則能有效針對學生的程度因材施教。屬於形成性評量的小考則能了解學生的個別狀況。另外有些科目則適宜採用檔案評量,藉由完整的蒐集學生資料來對學生的學習歷程做判斷。
結論:
學生除了個體間有差異,個體內的能力亦是不同。家長需與教師多加聯繫,經由聯絡簿及電話聯繫獲得子女在校的表現狀況,並從日常生活了解子女的興趣。若經濟條件許可,利用各種管道培養孩童的優勢能力;若經濟不許可,家長則應多加利用各種公共資源(如圖書館)發展孩童的潛力。
教師需要不斷進修,掌握各式各樣的教學方法、媒體及評鑑工具以應付接踵而來的挑戰。但最重要的還是一顆對教育熱忱的心,能夠針對個別學生的情況加以處理。
學校要落實因材施教,經費上的需求更是驚人,政府應當努力籌措財源,給學校強而有力的支援。
因材施教是數千年來的教育理想,要落實有其困難。這需要政府、學校、家長、學生的配合。為了孩子的將來,各方應積極統整,給孩子更好的環境,達成教育上的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