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百萬大學堂

發布日期:
作者: 郭家嘉。
點閱率:1,110

九月五日新聞報載│大學之道「貴仙仙」一文,筆者有感。
在進大學前夕,筆者的父親精算五年所需之花費,念五年下來需要一百萬元。當時筆者父母皆為勞動階級,三個孩子同時就讀私校,一個學期就要十五萬元,加上書籍等開銷,讓身為子女的我對於父母深感敬佩。也因為這個世代許多家庭面臨同樣的問題,就學貸款人次年年屢創新高。就學貸款縱然可以貸與部份書籍費用,但非全然能讓有金錢困難的學子無憂的念書,在生活費的部份,仍需打工來補貼。筆者看著念研究所的姐姐為了就學貸款未來要還款的壓力每學期都在試算還款金額,若不要償還利息,且為了個人信用考量,則在一年內每個月需要償還銀行兩萬多元;而筆者畢業的高中同學,每月收入兩萬餘元,不想生活太辛苦,對於貸款則每個月僅願意償還一仟餘元,算下來需要至四十幾歲才能償還完畢。而金錢無虞的孩子,許多因為在現今社會價值觀的改變下,而深受同儕影響與壓力,對於外在物質誘惑,加上無適時教育下,工讀更多時候僅為獲得更多物質慾望滿足。
從學生的學習與未來成就來看,除了父母的成就占孩子未來成就的一小部份影響外,大學是最精華的人生歲月,就像一塊海綿可大量吸收的時期。課後打工,付出勞力與時間,對於課堂的學習或者自學,僅會加重負擔。或許有學生抗辯,可增加人生經驗。此點筆者並不否認,但能對未來幫助多少,有待深思。
已故商業鉅子王永慶先生在面臨女兒選系時,女兒因為家族經商而希望念企管,但王永慶先生告訴女兒,要念就念法律、醫學或會計,不要念企管,以後工作就有企管的經驗。監察院院長王建先生,認為學生打工,是用每小時八十元出賣了自己的青春。
王永慶先生所言之意,來看學生大學工讀所謂獲得的社會經驗,前提若是與自己所學相同,例如念法律者到法院或律師事務所工讀,觀光系到飯店實習或至各觀光處所學習,明志工專或大同大學的建教合作,外交系到外交部見習等,一方面理論與實務結合,更能暸解自己是否適合從事此項工作。
以觀光業為例,每位應徵新人無不說自己是抱著最大服務的熱忱,進了飯店業後發現要輪三班外,面對的是不斷在變的客人,要滿足客戶的需求。而很快的許多觀光系畢業的同學卻發現自己受不了,當初踏入這行的熱情卻是蕩然無存的離開。造成因為誤會而進入,因為暸解而離開。
回到前述增加人生社會經驗的觀點,一旦畢業後人生要工作的日子很長,要增加社會經驗最佳的方法是大學時學習到的教育及自學等各項能力,非僅指專業科目而已。大學只有四年,但社會卻是讓你待上三十年甚至四十年的地方。花了百萬的學費換來的僅是一張紙,那真是太不符合經濟效益。對金錢無虞的孩子來看,打工與念書間乃是經濟學上所謂的『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是為了獲取某物,所必須放棄其他可能帶來的利益。』例如假設投手王建民在家割自家草皮可省下請人割草的費用一小時800元,而去打球一小時可賺取5000元新台幣,那王建民選擇去打球而花錢請人割草皮這就是一種機會成本。
若大學四年的投資學習,花了百萬元,但因為工讀賣飲料、賣衣服時薪95元,一年再怎麼做薪資的成長是十分有限,倒不如好好的在校學習,課後好好的享受大學的生活,參與各種有助身心的活動,培養或學習未來有助益的嗜好或他項專長,體悟不一樣的生活來充實自我。
觀察今日大學林立,為了符合大學設立標準成立的系所創意十足,例如模特兒系、未來學系、生死學系,其實並沒有念哪個科系就比較好,朝個人適合的發展是最重要的,每個行業都有每個行業的市場。是以,並非以趨勢發展為首要選擇。歷史告訴我們,民國七十幾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對外貿易進出口飛快成長賺進大量外匯存底,國際貿易成為當時最熱門的科系,屹立大約二十餘年。而在台灣首位念法律出身的總統當選後,法律系成了今日興起的學系,在民國六、七十年時只有七所大學有法律系,而法律系在當時算是比較後面的志願,今日有法律系的大學竟有三、四十所,更躍昇第一志願,台灣人愛搶熱門真是非虛名。而醫學系是自古即為首要之選。
大量的開放大學設立,教授人才的不足,導致了不良的師資仍然在校,市場無淘汰機制,而學術及校園資源的貧乏,讓學生進入校園後有種被虛度青春的感覺。筆者每每參與學校校外招生活動,舉凡大學博覽會各大學吸引招數五花八門,令人眼花撩亂、目不暇給,贈品是拿到手軟,招生的各校學生一位比一位熱情,但外表總是華而不實,學子們還是應該多瞭解進入該校就讀的學生評語及畢業學長姐的發展為參考。
就招收大學部學生而言,目前全台唯一毋庸招生大學乃台灣第一學府:國立台灣大學。但研究所部份則今年度國立台灣大學也開始加入招生行列,甚至深入補教業去做宣傳活動。而筆者亦不止一次向學校提出建言,盼能去金門地區做宣導活動,招生絕非本校之意,而最重要的是讓更多高中生認識大學系所,有了初步的認識與瞭解才不會進大學後發現非自己興趣,畢業後也較不易產生學非所用的現象。
花了百萬元換取的文憑,是否真的價值佰萬?大家很清楚答案是否定的,進入同校同系的同學,進入時同儕是相差不多的,大家的起跑點相同,但四年畢業後,我們發現相差遠的只會更遠。並非要大家打破名校名思,台灣的大學名校擁有的是更多的教學與學習資源,而這個良好且不公平的資源都希望能用在自己身上,這是每個人所期望的,這是有升學制度以來長期不公的現象。但走出台灣,沒有人知道台大是什麼,到了國外只要是台灣人都一樣,因此,身為學生與家長的你想選擇的是什麼,早一點弄清楚是最重要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