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讓孩子看到希望

發布日期:
作者: 小雅。
點閱率:983

上個月發生在台中,有關角頭翁奇楠槍擊命案槍手廖國豪事件,讓台灣各界開始重視起教育問題,身為教師的我看到此一現象則是憂喜參半。喜的是大家終於開始重視弱勢孩子的權益;憂的是台灣教育到底要走向何處?
目前,台灣教育面臨以下幾個困境:
一、決策者與基層剝離
我國教育政策的制定多是由高官及學者組成。決定國小教育政策的人往往自身連小學都沒教過,決定國中教育者亦是。當上位者在決定教育政策時跟現實脫鉤,不知基層教師的需求;不了解第一線的教學生態,往往就會導致一連串錯誤政策的發生。
  以教育領域而言,隔行如隔山。國小老師很難去了解國中的教學環境;反之國中老師亦是。為什麼教育部長屢屢換人?原因就是對那些部長或學者而言,國中小或高中與他們的距離都很遙遠。教育當局若要改善此一現象,可多與各校合作(例如教師會),畢竟教師會是由老師組成,最貼近老師,也最了解老師的需求。
二、私立國中的磁吸效應
很多人都知道台中治安不佳;但很少人知道台中治安不好與私立國中太多有關。台中縣市私立國中的比率幾乎是全台最高的,私立國中會吸引公立國中優秀的學生,使得公立國中的學生素質大為降低,令學校與老師更難管教。
千萬不要小看私立國中的磁吸效應,一個班級三十五人,若我們把最皮的三個學生換成成績中等的三個學生,整個班上的學習風氣將徹底改觀,總平均亦大幅提升,為什麼呢?因為一個行為偏差的學生影響的絕不僅只於他個人的成績,同儕的感染、霸凌、破壞上課秩序……等等、都會影響其他同學的學習,而不佳的上課秩序也勢必讓老師的教學成效大打折扣。
公立國中沒有權力拒絕任何學生就讀(零拒絕),反之私立國中就不受此法限制,自然學生素質好。一旦孩子在國中變壞甚至犯罪,未來要再拉回就十分困難。
三、老師的無力感
古時「尊師重道」的觀念在現今的校園裡幾已感覺不到。與老師頂嘴嗆聲,辱罵老師者時有所聞。我們常可在校園裡見到學生滋眾鬧事,而路過的老師卻只能假裝沒看到,因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氣壞自己不說,萬一發生衝突還得跟家長道歉,甚至吃上官司。
四、禁止體罰的副作用
個人在學校教學(國小),對於行為偏差的學生常感無力。道德勸說,懶得理你;與家長溝通,家長說他也管不動;抄課文,不抄;罰站,到處亂跑;上課帶到辦公室罰寫,影響學生受教權;送去訓導處,學校沒空管。幾乎所有能用的辦法都用上了,效果卻十分有限。國小就如此,國中就可見一般了。
當老師對學生無可奈何之下,大多只好選擇放棄,學生自然越養越大條。古言:「不打不成器;教不嚴,師之惰。」多少是有其道理的。當然我們知道某些老師很有愛心,花費很多心力去改變學生的偏差行為,然而這樣的老師畢竟是少數,我們實難要求所有的老師都跟他們一樣;於是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之下,大多數的老師只好選擇緘默與放棄。
如果教育部不淮體罰,就應多一些配套措施,例如可禁止學生上課,但一個禮拜以不超過幾節為限。或將體罰作為一最後之手段,以免讓老師處處受限。
五、給成績不佳的學生希望
我們國家對於成績優異的學生給予十分充足的資源;然而對於學習落後或行為偏差的學生卻缺乏關懷,更糟糕的是連希望都沒有。
對未來感到希望的孩子自然不易學壞,即使碰到逆境亦能潔身自愛、力爭上游;反之對未來不抱希望的孩子表現出來的卻是自暴自棄、無惡不作。以前書讀不好尚可靠勞力賺錢,全球化後連靠勞力維生都不容易;何況現在的孩子從小嬌生慣養,要他們依靠勞力一點一滴賺取微薄工資談何容易。
當然,造成邊緣學生的逐年增加與犯罪率的攀高,教育只是其中一個環節,社會及家庭亦要負起相對責任。接下來就讓我們談談社會及家庭的一些問題:
一、家庭功能逐步喪失
高離婚率及謀生困難,令許多家庭結構崩解,家庭功能逐步喪失,父母忙於賺錢而忽略孩子教養。
二、少子化
孩子生得少,個個都是寶。從小被慣壞的結果到了學校成了小霸王,出了社會成了小流氓,最後連父母都管不動,惶論學校?
三、貧富差距懸殊,社會公義崩解
有錢人揮金如土,窮人卻連生活費、學費都無著。經濟上弱勢的孩子既認為社會沒有公義,於是便漸漸形成反社會化情緒,自訂遊戲規則,犯罪成了報復社會並迅速致富最快的方法。
四、媒體亂相
我們的媒體動輒讚賞豪商巨賈的名車珠寶,豪宅華宴,讓青少年更為拜金。而政治的無能,政黨間的鬥爭漫罵,更讓青少年對大人世界嗤之以鼻,視道德如無物。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曾說:「要我用一個詞語來形容我們為什麼成功的話,我會選擇信心。」媒體監督政府是好事,但另一方面,媒體也應負起鼓舞人心、教化眾人的責任。
讓我們下一代擁有希望,他們自然不易變壞、珍愛自己,這也比喊了幾百遍的生命教育有用得多。最後,筆者再對目前的教育及社會生態提出幾項建言:
一、家長負起應有責任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絕對難以取代的,而問題孩子的背後大多也有一個問題家庭。既然現今老師動輒得咎,心有餘而力不足,家長就應從小就為孩子的犯錯負起責任,而不是把他丟到學校任其自生自滅,倘若養而不教,比不生還糟糕。
二、向北歐學習
  日前馬總統曾言:「台灣的貧富差距不算嚴重」,令筆者十分感慨。或許與同為華人地區的新加坡、中國大陸相比,我們的情況是好些。然而新加坡與大陸是全世界貧富差距懸殊有名的國家,我們怎可與其相比而自我感覺良好呢?
相反的,北歐等民主社會主義國家如丹麥、芬蘭、挪威,藉由健全之社會福利制度降低貧富差距,彌補資本主義之不足,頗值得吾人學習。這些國家犯罪率低,國民所得高,生活幸福,被喻為「世界上近乎完美的國家」。
改變教育雖非一蹴可幾,但相信只要做對就會漸漸看到成果。最後,期待大家一起努力,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就看得到希望,多元發展,各展其才,犯罪率與自殺率自然急速下降。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