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有機產業與綠社區營造

發布日期:
作者: 巢庵。
點閱率:919
字型大小:

前陣子一位台灣官方農業單位的友人來函,除了客套感謝筆者在金門推動有機農業的熱忱與支持外,更熱心提醒說:金門地區水庫水質惡化原因與慣行農業的農藥、化肥大量施用直接相關;水庫水質中有機(污染)物太高的後果,據研究,即導致水庫加氯消毒後產生大量三鹵甲烷(致癌物質),民眾在享用水庫自來水時,只要加熱(沐浴或煮食飲用等),三鹵甲烷即揮發釋出危害人體,進而增加健保支出,甚至破壞家庭美滿幸福。因此,推動有機農業救金門(人),絕對是正確的方向與急務。
以有機復育生態的新契機
如果上述是事實,個人願意更加投入有機農業的推廣;縱使回歸自然的「有機生活」,才是我設定的初衷與追求的目標。生活的基本條件是飲食,唯有從飲食的源頭下手,才能真正喚醒大家;所以不得不藉用時下盛行的「有機農業」來實現理想。但我並不是為了有機而有機,個人並不反對有機驗證的機制,卻也不積極倡導驗證;更想透過有機農業與生態復育,藉此重建鄉民對土地與生態的感情,營造傳統的景觀、人文情感與生活情境。這才是筆者想在家鄉推廣有機生活、佈建「有機村」的理想;而不是盲目追求農村總體經濟收益,辦理曇花一現的觀光與促銷活動。
說到「有機」,99%的人應該都會聯想到有機農業、有機驗證商品…。但是「有機」並非農業的專屬名詞,它是廣泛的、全方位的生活態度;這個態度涵蓋人們對食衣住行、賴以生長的週遭環境、在地人文生態,以及附著在體內的心靈層面。總括而言,筆者以為「有機」代表的是一種反璞歸真的生命意義,只要是想回歸自然生活模式、重拾生命與身心健康、以及呵護地球環境生態,凡是朝向正面能量、朝向健康樂活、朝向生機大地,都算是「有機」。
有機是一種生活方式,農業是「有機」的發展項目之一,無須再贅言。環境規劃也要有機,這需要更深一層的觀念。如果我們一直把有機聚焦在農業發展上,那麼似乎只是變成一種生產技術了;生產技術並非不重要,但並不構成完全的有機生活要件,尤其會讓人們觀念更狹隘,計較於技術良窳、品質高低,有不有機、有毒無毒,然後左右整個通路行銷與價格體系,甚至影響互信的人本精神。有機豈止是生產技術、品質與價格的問題,它更是與我們生存環境及生命價值密切相關的至高意義。
以農業促進社區的新活力
農村建築及農場空間似乎生來就是有機的,它們挪用自然形式與結構,簡單採用當地材料,是人的生存、繁育以及生命延續過程中的一部份,它與土地、環境和人類精神緊密相關。有機是一種食衣住行的全方位生活態度,然而不可能每個人都住在有機生態農場或具足芬多精的高山森林裡,因此如何讓環境藝術充滿身心靈,讓農場建物及生活空間符合有機更新,這是傳統農村邁向有機農業及休閒樂活必須依循的脈絡之一。
筆者於去年發起「Vision 2018金門有機島」的訴求,並公開向鄉內賢達簡報「半山有機村」的發展概念。要在八至十年內打造「金門有機島」,絕非夢想,必須由小範圍的「有機村」(社區)做示範啟動。以個人資源再回推,當前唯有透過村內小小的自地,以「社區農場」做為參與式的空間,慢慢規劃佈建「生態文化園區」雛型,逐步引導周邊荒地的鄉親地主投入,以這個示範農場帶動更多有心村民、甚至是各鄉鎮的參與。「社區農場」顧名思義是社區民眾的開放式農園,生產者與消費者相互支助,共同擔當糧食生產的風險及豐收。大家在其中所得到的,不只是整個生長季節中農場收成的一定份量,更是與土地重新連結而來的滿足。
金門傳統農村若能透過「社區協力農業」發展社區教育型農場,進而帶動有機農業的種植模式滲入社區、教育民眾,當農民、居民與土地重新結合,必將引發在地共生一體、相依相生的社區感;當更多居民,在注意到自己的食物生產、自己的生活環境後,必定會更加關心及參與這個模式。僅將個人規劃構想及作法略述如下:
以社區農場凝聚共生一體
一、園區命名:半山生態文化園區。
二、構想位置:金寧鄉盤山村,由環島北路至伯玉路間之農業用地,分期取得宗親地主用地聯合開發。
三、設施功能:如綠活小舖、蔬食堂、講堂…等基本建物;農家市集、生態池、自然農耕區(認養)、禽牧區、體適能區、多層次生態綠化…等周邊環境;整體園區再逐步擴建有機村入口意象、生態教育展示中心、地方特產工坊、軍事設施保留及復原區、自行車生態步道…等。
四、硬體結構:全面運用資源流與能源流循環之綠建築營造工法。
五、營運理念:
(一)佈建社區示範農場與生態文化園區,促進社區有機產業、生態復育及農村人文發展。
(二)推廣有機節能及環保循環的低碳生態家園,強化優質綠色生活及生產體系。
(三)制定「社區農場」體驗管理機制,做為有機志工實務研習或銀髮族農園,提供縣民大眾休閒、健康、娛樂及親身體驗田園生活之場所。
(四)建立生態教育展示中心,實施建教合作、農耕體驗及環保小學堂等互動教學功能。
(五)申請農委會有機生態農場及(加工)商品驗證系統。
(六)塑造「半山自然農產品」品牌,聯合營運管理及行銷。
(七)結合在地觀光休閒產業組織,發展有機樂活套裝體驗遊程。
(八)凝聚宗親做「穀東」,以企業經營模式將本村發展成為「有機農業村」。
(九)以本園區做為金門各社區及鄉鎮發展新農業之示範區。
(十)以「社會企業」理念做為長程發展目標,複製、回饋、擴大營運模式,促進村民經濟及增加弱勢族群之就、創業機會。
六、實施方法:
(一)發起半山有機村促進聯盟:凡對本理念有共識之本村相關單位、社團組織、企業或個人均可加入為主要成員;其他鄉鎮得為協力成員。
(二)整合生產團隊:佈建社區示範農場、輔導低碳生態家園、整合有機驗證、安全農業生產農戶及契作生產。
(三)擴展行銷通路:籌設綠活小舖、推動綠色校園供應有機蔬菜、辦理金門農家市集及跳蚤市場、整合其他通路(例如機關團購、旅館民宿、餐廳門市…等)。
以有機島塑建金門新願景
金門農業的發展,與台灣及世界各國趨勢幾乎是一致,更甚依附在其利害關係之下。新的糧食產銷運作,在短短二、三十年間,造成社會、經濟與環境生態嚴重的問題。諸如農民的離土離鄉、小農的流失、鄉間經濟的蕭條、小鄉鎮的沒落、農藥、化肥等造成土壤的惡化及空氣、淨水的污染…;但是,任憑大家再重視、民間組織及政府資源介入再多,似乎還是解決不了問題核心。
有人說,金門要發展有機農業很困難,因為絕大多數的縣民自己都在家園裡種植無毒的安全蔬果,消費者及通路極其有限。不過,正也因為大家都在種、都想種、而且都要吃,但卻不一定有正確的土壤及栽培知識,種出的蔬果通常又不經過安全衛生檢驗,實在很難確保其安全性。
自己在家園種植蔬果吃,即便不可能噴灑農藥害自己,但若不提出檢測,肯定無從得知土壤是否安全健康,甚至是否從鄰地污染過來?因此我們還是有可能吃出慢性病而不自知。不論是追求生產效益的農民,抑或只是樂活休閒的耕種者,若沒有農業單位的輔導與協助,如何得到專業的知識及技能呢?倘若金門人自己種食的比例越高,那麼其背後所隱藏的飲食風險,恐怕不亞於非安全蔬果的採買者還要大。此不得不深思!
個人以為,有機農業無法全面普及的最大關鍵乃在人們的心靈層次;金門要發展有機農業,公部門的心態一定要重新建設與統合,並不斷從消費者的生活態度與消費觀念教育做起;這樣的模式表面看似緩慢,但卻是唯一可長可久的生機大業。只要金門人普遍具有綠色消費觀念、金門逐步成為兩岸遊客的樂活之島時,深信不只老農民,甚至連旅居外地的「新知識農民」,都會如漂鳥一波接一波飛返家鄉來築「有機巢」的。
「金門有機島」是一條長遠的路,因此我們設定十年(以上)的奮鬥時間,如果有公部門主導理應可縮短時程,結合公家及民間組織一步一腳印來成就。有機農業不是單純的生產及銷售健康的商品而已,它更是一種力行簡樸生活與關懷萬物眾生的態度;這種態度,從尊重大自然的生活智慧、從慈悲與關懷的情操出發,比強勢或利誘老農民生產,更容易永續體現。
(本文作者為「金門有機島」倡議人,歡迎搜尋及支持「金門有機島」)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