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推動登錄世界遺產的官與民
世界遺產的登錄自1978年起,讓許多以前不為人知的角落一夕間成了明星,也保護了許多瀕臨消失的人類文化與自然景觀。追求「真實性」是國際文化遺產保存維護的宗旨,因此「當下歷程」亦為後世的「歷史」,就其精神言,文化遺產應以「人」為中心,也就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住民。「遺產」顧名思義是遺留下來的,縱然是可貴珍寶,然而畢竟是過去的東西了,但不要忘了住民的永續發展與生活條件的提升,才是我們最要關注的焦點。
推動「登錄世界遺產」的目的性應先釐清,「觀念」乃常識的轉換,「作為」是知識的延伸,我們知道,過去的歷史往往只專注在少數菁英身上,而忽略了簇擁菁英的士民百姓。「文化」因士民百姓的生、老、病、死而成,金門文化便是金門人的生命與活動,在地化才能表現出「真實性」,近年,金門喜有諸多學者專家投注心力,憂有一些專家學者不察所掌握的錯誤資訊而偏離真實,比如「彎規」變成「馬背」,「翹脊」成了「燕尾」,更離譜的是將「扛輦」說成「扛轎」,「石獅爺」變成了「風獅爺」,外來的匠師(建築師)或營造廠商將老房子修過後,沒了金門的味道了,所以,在地的文史工作者與各種專業的匠師,是專家學者應所仰賴的研究支柱,是金門文化得以保存的主角,也是世界遺產登錄作業不容忽視的力量。
登錄世界遺產不應為了能增加觀光而做,否則會成為另一種無形的殺手,雖然,世界遺產推動組織認為「文化遺產並不只是狹義的建築物,而凡是與人類文化發展相關的事物皆可被認可為世界文化遺產。」但是,要呼應政府重視住民的基本民生需求-住宅,閩南建築是金門的特色,由於社會的演變,一棟棟老建築垮掉了、一棟棟新建築長了出來,傳統聚落的美變了樣,要如何把現存的一千多棟閩南建築作較為有原始風貌的修復,應是準備登錄世界遺產的首要作為,與其砸下數億元做文書與宣傳,不如投注更優惠與更有管控的補助,鼓勵老房子按原貌修復,以更細緻的、傳統的材料與工法修復,讓金門保有閩南建築原有的風味。
總而言之,政府是推動登錄世界遺產的推手,不建議僅仰賴外來的、短暫停留的專家學者,文化資產的寶藏更藏富於民,尤其其言論與發表更應經過在地的討論,以免「專家」閉門造車,產生「畫虎不成反類犬」的窘境;提醒金門的鄉親,眼前的玫瑰固然美麗,如何經營好這塊良田才是永久的績業,保存好我們的文化資產,因為,金門保有的閩南文化是較為完整的原汁原味,我們將因我們的文化習俗而偉大,登錄為世界遺產只是一種形式,讓在地居民繼續生活在「文化」洪流中,文化的價值自然會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