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人的驕傲

發布日期:
作者: 蔡亮。
點閱率:1,735

金門很小,150平方公里的面積,只有台灣的千分之四,世界的百萬分之一。當你用Google Maps放大金門時,還沒找到家,地圖就解析度不足看不清楚了。
金門很小,號稱近十萬的戶籍人口,也只佔台灣的千分之四,還不到世界的百萬分之15。當你說自己是金門人時,大家以為全部的金門人彼此都認識。
金門這麼小,以至於我們從未認真思考,金門能對台灣、對世界產生甚麼影響。
這個問題對很多金門人來說一點都不重要,如果在家鄉有一份穩定的軍公教工作,大概會想,有生之年政府的薪水應該都發的出來。或者在外地已經有好工作,落地生根也就不必眷戀老家。又或者有些人退休了,除了清閒度日,無多的來日也不必擔心太多。但是對於生長在全球化資訊年代的年輕一輩們,這個問題不僅關係著生存,也關係著存在的價值。
全球化資訊年代強化了區域不均等發展,高樓林立、巨賈雲集的紐約、上海,吸引全世界的人才、資金,享受高科技便利和都市文化的豐富多元性。而貧窮落後的非洲,繼續為內戰、饑荒、疾病、天然災害所苦。金門並未處在這兩種極端,但我們似乎也沒有搭上這班全球特快車。年輕人高中畢業後十之八九必須留在異鄉工作,留在家鄉的也只能靠誤打誤撞賺錢的酒廠,或守著古蹟做點觀光小生意。這樣的生活有人抱著阿甘的心情自怡之,至少可以懂甚麼是鄉愁,也懂斯是陋室,惟吾酒名。但這光景其實不值得自持,在外有成就的金門人,就恰似比喻美國華人的香蕉人,他們吸收的是異地的土壤和養分,成功的標準是他鄉的價值,說穿了,傑出金門人的美譽,不過是一種沾光的自我安慰。那麼家鄉的美酒古厝,總可以安生立命了吧?可是再沒有喝高粱的老兵,地下室又已堆滿陳年老酒無法捧自家的場,更別提地下甘泉說不準啥時忽然變鹹海水。古蹟則無法連結上歐美歷史的思古情懷,又不能騙大陸同胞日月潭、兩蔣還有衣冠塚在金門,對於觀光客嫌我們又舊又落後也只能自我解嘲,暴發戶不懂我們的精緻美。
難道金門的前途真是如此黯淡?只能默默接受金門是台灣的邊陲,台灣是世界的孤島這樣的命運?遠方其實有一線曙光,當世界上的小島國家們形成聯盟,在丹麥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上呼籲全世界重視吐瓦魯、馬爾地夫,將因全球氣候變遷、海水面上升而亡國時,台灣作為一個人才、技術、資金相對豐富的島國之一,是有很多機會和能力可以協助這些小島國家,進而在國際上發聲。而協助台灣達成這個願景的關鍵可以是金門,金門有穩健的財政條件,海外僑鄉的溝通網絡可聯繫上西太平洋的島嶼國家,鄰近中國市場可增加投資新興事業的誘因,當然還有數十萬優秀的金門鄉親-像是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
金門也必須做好準備以迎向機會,提出能夠解決島嶼限制的成功經驗,諸如可調適極端環境災害的永續方案,收支平衡的水資源系統,構築能源100%自主,二氧化碳零排放,先進的電信系統,面向全球且具地方行動能力的教育,發展地方中小企業,建立特色觀光產業,完善對內和對外交通,提升健康醫療體系。凡此種種,皆是為了打造金門成為真正的海上仙洲,而非只是邊陲跳板。當我們創造了這種不須離鄉背井的環境,甚至可以海納百川吸引全球人才時,才能自信的說這是金門人的驕傲,也是金門對世界的影響。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