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關於冬至與奠安的一點建議

發布日期:
作者: 蕭永奇。
點閱率:1,063

每年到冬至,這個金門人最重視的日子,全族的人團聚在家廟,平常難得一見的親戚,幾乎都能在這個場合會面,祭祖尊親吃頭聯誼,場面溫馨,實在是金門極富特色的傳統節慶:而在這個日子裡,旅外的金門人都會盡可能返金參與祭祖吃頭,冬至像是嘹亮的返鄉號角,有其號召力。
鄉親為了迎接這個日子,無不卯盡全力,慎重其事的準備豐富的祭品祭祖,做頭的人也早早計畫好家廟宴請族人的準備,公家機關或學校為配地區祭拜的習俗,也准給公假半天,歷年的印象似乎有時半天,有時一天,由各機關自行斟酌辦理。這樣的作法其實把這個節日的價值做小了。學者專家都有共識地區的民俗節慶、傳統習俗,是金門重要的文化資產,為凸顯其價值,為順應民情,冬至應該列為縣定假日。
歷年的冬至,南洋鄉親專程返金門祭祖時有所聞,民國九十九年的冬至,居日本神戶的金門人,祖籍新頭的旅日金僑、「泰益號」創辦人陳國樑的後人陳東海、陳東華、陳文通、陳韻華返鄉參與冬至祭祖,他們的祖先是在清道光年間或更早移到日本。
撤軍後島上人口大量減少,新的人口並未增加遞補,造成了百業蕭條。推展觀光十餘年來,預期的榮景尚未發生,百姓仍在翹首企盼,若能充分運用金門地區家廟奠安的象徵意義,連結遍佈全球的金門同鄉會組織,可以創造新且不斷回流的旅遊人口,個人的建議簡述如下:
一、金門有一百多個自然村,幾乎就有一百多座家廟,以島嶼面積與人口密度而言,應是全世界絕無僅有,尤其家廟奠安的儀式仍保存古風,維持著地區善良淳厚的民風,家廟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是一個姓氏族裔的精神象徵,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尤其對旅居外地的遊子或僑民。
二、幾乎每個自然村的歷史都可追溯四百年至一千年,因為家廟具有文化源頭的象徵,列為文化遺產殊無疑義,因為家廟眾多,每年都會聽到家廟奠安的消息,村莊大、財力較夠者,可以辦得熱鬧些,村莊少,人手不足者,扮起這種重大的慶典負擔其實非常沉重。
三、金門是一個僑鄉,旅居南洋就有七十萬人口以上,南洋各國皆有數個金門會館,大陸福建亦有金門聯誼會組織,他們皆具有凝聚鄉情力。澎湖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祖先是來自金門,許水德、趙守博、陳癸淼等政要,他們的祖先皆是由金門遷到澎湖,再遷居到台灣,許水德祖籍是山灶,趙守博來自浦邊,陳癸淼是陳坑人。估計在外的金門人後裔,就有上百萬以上,這是金門的優勢,是中華民國各縣市所不及的,所以才會有新加坡黃祖耀先生、馬來西亞楊忠禮先生,慷慨捐款給金門大學。「世界金門日」可以在世界各地,辦得風風光光的,就是因為有百萬金門人為後盾。善用百萬金門人的凝聚力與華人世界綿密的經濟網絡,轉化為活絡金門本島五萬鄉親的經濟實力。
四、既然金門的民俗慶典就是所謂的文化資產,當然就是金門軟實力的一部分,如何發揮軟實力,就如同政府協助介入各村莊的鄉村整建、綠美化業務,請政府也把農村的重大傳統活動列為協助輔導的範圍,只要有村莊舉辦家廟奠安,透過民間申請,或民政單位主動的調查,當有奠安活動時,由政府補助經費也好,協辦的人力也好,設法把慶典活動做大,邀請旅居海外的僑民返鄉祭祖尋根,日積月累後,我們就會產生新的旅遊人口,而且是會經常回流的旅遊人口。
以上有關冬至放假與家廟奠安政府輔導協助的建議,其實並無施行的難度,全在主政者一念之間,思維的轉變,視野的開放,就啟動了一個島嶼發展的契機,也將成為後人念念不忘的德政。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