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台灣─問題背後的問題
前陣子梅姬颱風伴隨著東北季風共伴效應,為宜蘭及蘇花公路帶來嚴重災情,朝野之間免不了又交相指責,痛斥對方救災不力或應變無方。
同樣的災難在台灣總是不斷上演。以悲劇開場,接著是媒體的大幅報導,政黨或民間的群起撻伐,名嘴輪番炮轟。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又逐漸淡忘,等待下一個悲劇的上演。
如果這些慘痛的代價能喚醒台灣人的危機意識,讓我們的未來越來越好,倒也不失為一種另類休克療法。只可惜我們常發現今天治了頭,明天腳又痛了;後天醫了腳,過兩天肚子又疼了……類似情節一再上演。
例如這幾年因土地過度開發所引發的天災頻仍,污染加劇,罹癌人數屢創新高。貧富不均與高失業率所衍生的治安敗壞與犯罪年輕化,還有自殺率的不斷攀升,詐騙案件層出不窮,少子化高齡化對整體社會的衝擊……等等,都暗示著台灣的問題已非單一個案,而是整體社會的問題。
如果我們不能找出這些問題背後所隱藏的真正原因,只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恐怕問題永遠存在,只是幻化成各種形態張牙虎爪向我們撲來。而究竟「問題背後的問題」是什麼呢?此正是本篇文章所要探究的主題,以下我們一一敘述:
1.有能力的人不願從政
最近幾年台灣高科技產業在世界大放異彩,其快速崛起之原因得歸功於大量人才的投入。尤其在大學聯考當中,電機及電子科系始終佔據理科排行榜的前幾名,由於歷年這些優秀人才的不斷投入,才能讓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在世界幾乎攻無不克。
反觀政治、經濟等與治國相關之科系,在大學聯考中卻總是相對弱勢。如果我們最優秀的人才都不願從政,又如何要求我們的政府能有多好表現呢?
2.政治生態令人畏懼
在新加坡,最好的人才都投身於政界。新加坡這幾年的快速崛起,得歸功於他們有極為優秀的政府團隊。雖同為亞洲四小龍,新加坡的國民所得、治安、環境與建設都超越台灣。
新加坡高級公務員的薪水高得嚇人(部長級年薪約3700萬,總理約7200萬)。但薪水高低並非主要因素,最重要的是他們獲得的相對尊重。
例如前陣子行政院長吳敦義至立院備詢時,因泡水車事件飽受綠委砲轟,當場還送給吳揆一座「黃牛獎」,上面寫著腦殘、冷血與無能,讓吳院長氣得火冒三丈。
任何人若被別人冠上「腦殘冷血」等罵名,反應可能都會與吳院長差不多吧?立委在言論免責權的大傘下肆無忌憚的漫罵羞辱他人。倘若台灣的政治生態如此,就不能苛責大家不願碰政治了!
3.選舉的弊病
民主選舉的好處多多,然而民主選舉的缺點卻較少人提。
首先,選舉期間要耗費龐大的金錢與人力,若非有錢或高知名度者根本難以當選,無形中排擠了無錢無勢的有才之士。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曾言:「作為一個誠實民選政府的先決條件之一是,要贏得選舉,不需要大筆金錢。如果候選人需要花大筆錢才能當選,貪汙的循環必然開始。」
另外選舉期間著重造勢、曝光率,能言善道者大為吃香。古云:「巧言令色鮮矣仁」,一味重視候選者口才的結果,選出來的往往不是我們要的。
而有些選舉,選民對候選人的了解時間十分短暫,媒體下的候選人又經過層層包裝,令人難辨真偽。「選舉」美其名為選舉,實則像在碰運氣,運氣好是「選賢與能」;運氣不好就「遺憾終身」。另選舉期間為求勝選亂開支票,當選後卻又無力兌現,等於變相的鼓勵候選人說謊。
當然選舉也並非一無是處,它還是有尊重民意、難以作弊……等諸多優點;只是如何擴大其優點而避免其缺失,是我們今後急待克服之議題。
4.重文不重理
中國大陸這幾年來得以快速崛起,建設突飛猛進,一個關鍵的因素,就在於他們大量起用理工人才。
胡錦濤本身是清大水利工程系出身,溫家寶則是北京地質學院地質構造科畢業,相較於台灣大部份官員均為文法商科出身,有著明顯的不同。
文理人士各有所長,孰優孰劣難以定論。然而這幾年許多優秀學生都「棄文從理」則是不爭的事實。讀理工的人講究科學與效率,在現今高科技、訊息多變的時代占有相對優勢;而許多重大建設的推動與計劃,也有賴理工背景的人才做後盾。
5.媒體的放大鏡效應
媒體好的一面,是可以發揮制衡監督的力量,讓當權者不敢為所欲為;但當媒體的力量過度膨脹,卻也難免造成一些反效果。
例如台灣的媒體為贏得讀者的眼球,常將芝麻綠豆的小事當成不得了的大事一再播報;官員的一言一行被置於放大鏡下百般挑剔,動輒得咎。若投身政治需付出如此代價,恐怕大多數人都會退避三舍,政治將漸漸淪為政客與小丑作秀的舞台。
6.政策向富人靠攏
若將國人依財富粗分為三等分,富人約佔人口的10%,中產階級為70%,窮人則占20%。
然而富人與政治人物,常藉著各種管道建立起共生關係,導致國家許多政策均向富人靠攏,一般大眾反成被剝削的一群。但政治人物千萬別忘了,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等值的;每一張選票也都是等值的,一味向富人靠攏的結果,最後唯有敗選一途。
7.人才的流失
近代隨著交通工具的進步,人類的遷移變得既快速又方便。而優秀人才的流失與聚集更以史無前例的速度運行著。
李光耀曾說:「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悟透再明顯不過的道理:人才是新加坡最珍貴的資源……為了彌補新加坡流失的人才,我開始有系統地在世界各地招攬人才。進入九十年代,積極招攬引進的人才是流失者的兩倍。學生會因為這裡的就業機會比較好而留下來。」
搶奪優秀人才,如今已成世界各國政府最重要的工作與致富的關鍵。台灣這幾年的動盪不安造成許多優秀人才的流失,對台灣而言是一大隱憂。現實是,如果我們不重視人才的流失與培育,我們將永遠無法躋身一等一先進國家之列。
8.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李光耀曾說:「執政初期,我很快就發覺我的政府所碰到的困難,其實甚少是其他政府未曾碰到過或未曾解決了的。所以,我養成習慣,一定要去找曾經碰到類似問題的政府,了解他們是如何應付和解決的。」
一切偉大的領導者,其實都是偉大的學習者。多記取別人的教訓,可以讓我們少走很多冤枉路,少花很多糊塗錢。其實很多答案前人已為我們樹立了典範,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善用之。
結論:
遠見雜誌創辦人高希均曾說:「西方國家經過一二百年來出現的政治弊端,已完全併發在一個年輕的、正在學習民主的台灣。」這使得台灣人民感受到對民主需要付出的代價是何其沉重,甚至懷疑:「西方式的民主適合東方社會嗎?」
二十年來台灣的民主政治有表象的成就,但它基本證明了史丹福大學戴蒙教授的話:「如果太天真看待民主,將會受到社會混亂的反噬。」願本文可喚醒台灣人對這塊土地更深一層的認識。政治改革雖非一觸可即,但相信只要做了,就會漸漸看到成果;願台灣有一天能成為華人世界中最璀璨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