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金門的綠色生活之前
去(2010)年獲知文建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於10月份公告施行細則,本人毫不猶豫地整理多年來累積的構想,以「半山綠活小舖」提案申請「文建會文創產業創業圓夢計畫」補助。經過初審及決審,終於在去年底獲選通過創業補助,並依規定成立「半山綠活有限公司」。
延續兩年前的「鄉村小舖」、到「樂活小舖」構想,最後我們決定採用「綠活小舖」的命名;取名「半山」,是因為我們選擇落腳自己的家鄉,回歸社區人文及產業營造出發。「半山綠活小舖」線上網店預定4月份開站,實體店鋪逐步於7月份營運;它不將只是一家店鋪,更是一個以善為起念的「社會企業」營運模式;致力於環境永續與身心靈成長教育,希望透過天然健康、有益身心的商品與體驗活動,不只鼓勵在地有機小農,更融入社區文化及生活美學,達到服務社會的心願。
在這個補助計畫的子項裡個人編列了一份「綠活金門」季刊的出版,即將在3月份創刊。雖然只是小小的社區小報(菊對開四版),卻是個人回歸金門兩年後,終於踏實的一小步。就如同我堅持的夢想一斑,不知道它何時會實現,更不清楚能完成多少程度、或能支撐多久…。但我總是懷抱著希望走下去。
只是提案籌設一家有機樂活周邊商品的「半山綠活小舖」,為何要將這份小刊物列入呢?這份刊物對推動金門的「有機樂活」有何助益呢?甚至有人調侃說:沒幾人會看的,也看不懂這些理念;我的心血是白費的。是啊!住回金門兩年多,幾乎已經了解在地公部門及民眾的封閉與保守心態,為何還要傻傻致心在這個(不賺錢)志業上呢?
這個時代裡,似乎所有人事物都必需講求「簡便」及「速成」;我們現代人做任何事的動機,幾乎都是設定運用最簡便的方式去追求快速成功。如果是用大家認為很費時、又不容易賺到錢的模式,那個人必然被認定是頭腦有問題囉!
我們的公部門一切依法行政,往往只能「預見」水泥堆砌後的硬體建設,對無邊無際的創意與夢想,尤其攸關一般小老百姓的生活軟件與身心靈發展,大多是不熱衷的。
我們的企業及民眾,一樣是以獲得物質多寡的速度作為評估成敗的依歸。只要是看不到「商機」的一切作為,大家是不會感興趣的。有錢的人用錢滾錢去破壞生態,賺取更多的成果;沒錢的人心繫賺錢,更不可能投入曠日費時、毫無收穫的自然生態事業。
大家都只想利用簡便的方式,快速取得成果;卻沒想到成果來得快、必然也消逝得快。尤其在享受成果之際,我們賴以維生的環境生態系統,最終也是被我們所踐踏及破壞了。我們享受的成果是個人眼前的物質成就,但背後所犧牲的後果代價,卻要丟給全民及後代子孫去埋單。到最後,什麼才是「成果」呢?
因此,個人冀望透過「綠活金門」季刊,不只探索及宣導金門環境生態永續發展的新觀念及行動,更希望在兼顧商業發展同時也能謀求生態及生活的平衡,希望在護育生態同時也能創造永續的綠色商機。
尤其,要從在地社區人文與整體產業發展扎根,透過金門在地有機、樂活及慢遊…的基礎設施與小小人事物的報導,讓更多鄉親認知,進而親身投入體驗。支持及消費在地的健康產業,同時也是為自己、子孫及鄉土奉獻心力,這才是我們對大地生態及人們身心靈所要努力的目標。
社區營造與地方產業發展是全球的趨勢;然而,我們更要正視當下社區發展的盲點。著重在文史工作、表面活動及行政績效的表揚,參與的總是極少數的熱心人士;就算評鑑成效再好,長久並不能引起住民的共識與行動參與。若能在文史、活動之外,全力研發及創造社區的特色產業,並擬定社區參與及福祉回饋的機制,這才是帶動居民參與的永續動力。
金門社區組織不少,但不該僅止於表面的補助與活動考評;金門已經很「綠活」了,但不該僅止於表面的樹林植被。我們更需要回歸綠色生態、從有機低碳環境及全方位的身心靈成長教育著手,積極轉化為全民的產業活動,如此方能讓金門成為兩岸真正的有機低碳與樂活養生島。
走在時代的先端、走在兩岸的環境永續之前,我們要先堅持走在金門的綠色生活之前。這個夢想並不好高騖遠,倘若有更多人自發性呼應及行動,就是金門的新契機了。歡迎有志於金門在地健康產業發展的鄉親賢達,同心攜手來分享與打造金門的綠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