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機場
過境尚義機場,細心的旅客大概可以發現尚義機場裡只有「某家業者」在賣他的系列產品。如果把尚義機場看成是金門的大門,是旅客進出金門的門戶,尚義機場當然是金門各類商家設置賣場及廣告的首選地方,相對的場地租金也一定比其他地方昂貴。但是,我們的尚義機場裡卻只有「某一家專賣店」在賣金門名產,在行銷學或是管理學的觀點上這都是個值得研究的案例。我個人認為理由不外以下二點:第一,「這一家」業者非常有眼光,願意花比其他商家多的場地租金(競標結果吧!),合理的獨家壟斷尚義機場的賣場;第二是,相關官員不懂經營管理與行銷金門,不懂得創造公共價值的重要。如果將現有尚義機場的賣場規劃設計成10家金門特產專賣店(單家賣場面積當然會減少許多,但坪效卻可能增加數倍以上),我想機場收到的場地租金絕對比僅此一家來得多,對商家來說,多了競爭壓力,對旅客來說,多了商品選擇與價格比較的優點,對金門來說,則呈現出更多元的價值與風貌。
我想說的重點是:尚義機場是全國最小的大機場(旅客流量甚至超過高雄小港機場),應該是很賺錢的機場,縣府更應該敦促民航局及有關部門善用這個優勢,學學其他國際級機場的設計概念,請專業設計公司配合機場平面配置規劃設計,再將這些經過規劃設計的賣場廣告板提供商家租用;同時學學其他縣市由縣民票選出我們金門10大(或20大)伴手禮品(地方名產),以合理價格提供這10家具有特色及競爭力的商家進駐賣場,這樣能刺激金門地方特色產品的良性競爭,提升金門整體地方特色產業的創新能力。我認為這樣總強過僅由一家商品所壟斷來得有益,除了商業利益,更重要的是行銷金門,以及創造更多的公共價值。
從尚義機場出來,看到一塊鐵籬笆圍起的待開發土地,朋友說是金門縣政府正在規劃開發的「機場免稅商店區」,設計構想的目標客戶是「大陸遊客」,希望能吸引更多大陸遊客到金門來,遺憾的是,這個投資計畫案可能會吸引更多大陸客「過境」金門,但肯定不會是增加「停留」在金門旅遊或消費。我想問的是:這「免稅商店區」的老闆是誰?是政府還是業者?從旅行業者推出「金廈一條龍」的行程規劃(最近更整合中國福廈高鐵行程),到政府主導的「免稅商店區」,整個概念不斷在縮短大陸遊客停留在金門的時間(這或許正是大家所看到的客觀事實),從尚義機場途經伯玉路到水頭碼頭(反之亦然),賺錢的總是那幾家叫得出名字的商家,一般商家個個慘澹經營,尤其是沙美及山外街道更是只能用「沒落」二字來形容(因為大陸遊客根本不會被安排到那個地方,除非旅行社不想賺錢),這是我們要的發展模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