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從「比較教育」看金門的生命故事

發布日期:
作者: 楊肅藝。
點閱率:822

金門位居扼閩海咽喉。昔人有謂:「金門扼臺灣之要,而臺灣則扼東南四省之要」。金門昔受宋朱子教化,夙有「海濱鄒魯」之稱,故歷代人才輩出,文至卿相,武鷹帥督。清末以還,出洋謀生者眾,崛起海外者亦多。金門為軍事重鎮,當地青年學子,研文習武俊彥蔚起,而今博士碩士者不下千人(金城鎮石雕公園伯玉亭旁的博士牆),至於將校更不乏人。
人類因時間鎖鍊而推究歷史文化根源,因空間廣褒而探尋山川地理優勝,縱橫交錯,遂啟人類活動萬象。金門的文化史蹟、地方志乘,早有備載,而且燦然可觀。然縱有大事記的記載,但卻不免有所疏漏,尤其對一些有關金門本土的民族誌、口耳流傳的生命故事及金門特色等方面的研究,應該還是一塊乏人問津的處女地!比如金門居民向海外發展之歷史悠久,世人有「海水到處有華僑」一語,以示華僑分佈之廣泛,其中新加坡更為金門僑民薈聚之區,超過十萬人。這些金門僑民互助團結、胼手胝足賺了錢回來蓋洋樓、興古厝,形成了今日金門一些重要的特色和古蹟,如金門名勝十八間的「山后民俗文化村」乃是旅日華人巨擘王國珍、王敬祥父子致富後回故鄉山后建新屋十八棟,安其宗室親友。此等事蹟,縱有記載,然也限於鋪陳直述,少有專著探尋,或將其譔為生命故事,給人有更深入一層的心靈領會。
茲舉數筆有關金門民俗誌比較之史例:呂靜怡,《認同的差異》一文敘及女青年訓練大隊與金門婦女隊的比較。其中對敘事結構與時間性做了探討。在其論文計畫初稿對出操│金門婦女隊員的經驗述說,做了概略性的描述;再根據金門島的民族誌材料,一方面從儀式表演風格分析道士與法師的關係,另一方面從儀式知識產權的角度分析法師與聚落廟的儀式專家之間的關係,這不但結合了美學與社會學的面向,同時也對地方祭儀體系提供了一個較完整的圖像。
此外,由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余光弘(美國密西根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及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魏捷茲(Ph.D.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Virginia. Charlottesville, Virginia, 1990.)合編之「金門暑期人類學田野工作教室論文集」,全書分為序、導言及論文十篇,對金門之基本地理、人口方言資料到宗族、宗教、禮儀,以至於現代的經濟及戰時的組織都有詳盡的學術調查,是一本既有傳統地方民族誌的形式,又具有現代觀點的報告書。顯見教育已然走向國際化,所以跨文化的體驗和學習成為必須且重要,金門的生命故事絕對是一塊取之不竭,挖之不完的生命題材;然而「站在別人的國土上,才能更清楚的認識自己的國家」這句話應該可以表達「比較教育」的進一步意涵。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