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打罵不得
為何現在的孩子打罵不得?在電視新聞、報紙、網路上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因學生不滿老師的處罰,以手機錄影並寄到教育部等方式對老師提告。從學生口中最常聽見的一句話:「我爸爸媽媽都沒打過我,老師憑什麼打我?」
社會上有許多青少年案件,因父母親寵溺、過度呵護保護,導致小孩顯得嬌生慣養,彷彿溫室裡的玫瑰花一樣嬌貴。當老師的如果稍微體罰或訓斥一下,就可能被過度誇大,甚至登上媒體。反之,當然也有放羊吃草類型的家長,完全不管教、不予理會、不去關心自己的兒女,讓孩子越來越顯叛逆。老師說的話聽不進去,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這種情況如果沒有提早發現,嚴重一點可能會誤入歧途。
國內的教育方針與生育率普遍降低,導致父母親的過度保護及寵愛,造成只有賞沒有罰。而小孩子在這種情況下長大,自然思想的形成就會有偏差,將來長大進入社會,也很難在這個道德風氣敗壞的社會有立足之地。他們都是自己父母親過度保護下長大的,無法面對挫折及重重的挑戰。一碰就碎沒有任何抗壓能力,這就是父母過度保護下的後果,也種下了造成社會倫理道德風氣敗壞的種子。遊蕩於社會邊緣的孩子們,往往傷害了對自己恩重如山的父母;孩子都是自己父母辛苦拉拔大的,但因為父母的過度保護,造成他們自我意識高漲,沒有正確的價值觀、抗壓力及管理情緒的能力,認為自己可以無法無天。
高科技產業的出爐,讓每個年齡層的小孩都能吸收許多超齡的知識,也造成孩子的早熟問題。在這21世紀裡,50年代60年代那種「打」造小孩的方式已經逐漸消失,在這新新世界裡,除了特殊家庭不然,其實是很少再看到打罵小孩的教育方式了。生活不愁吃穿的小孩比比皆是,但要在其中找到吃苦耐勞、抗壓性大的孩子卻少之又少。放他一個人到陌生環境靠自己的力量生活,稍稍一個工作上的不平順就哭著向家人說自己沒有辦法做這種工作,令人不禁替他擔心,基本的刺激都承受不了,將來還能成大事嗎?實在是有待觀察。
現在小孩子打罵不得,其實也不是完全小孩子的錯,家長也需要負一部分責任。如果多付出一些溫暖,適時的給予幫助以及建議,讓孩子不要一離開大人的羽翼,就變成什麼事情也做不了的草莓族和為非作歹的孩子王。
當今的社會越來越開放和注重人權,但人們不知感恩,反而越來越囂張!孩子抱著老師不能打我,所以我可以繼續囂張的心態;而家長則認為老師打我的小孩就是不對,我要去法院控告老師。但其實也有的家長比較管不動小孩的,就把管教孩子的義務丟給老師,讓老師盡情「修理」孩子。事實上,說再多都沒有用,反正老師現在就算被搶,頸上架著槍都不能反擊。以前的時代大人說什麼小孩都要唯命是從,因為不服從就會遭到一頓毒打。不知是哪時開始,小孩比較有自己的一塊勢力了,可能是人權的進步,也可能是因為少子化吧!小孩當作掌上明珠,認為小孩也有大人般的人權,也該有自己的意見,也不能做錯就打的,也就是所謂愛的教育。孩子是該有人權,但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必須給予適當的管教,而不是放任他們無法無天。
回想,台灣早期的傳統社會,都因為抱持著「慈母出敗兒」、「棒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的原理,不論父母或者是師長們皆時興行打罵教育;有些家長甚至親自帶上籐條給老師,請老師嚴加管教自己的子女。通常那些最嚴格且最會打罵學生的老師,幾乎就是得到家長們最高肯定的那位。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對現今的家長、老師以及孩子們而言,傳統社會中的打罵教育,根本就像是一件不可能會發生的事情一樣吧!
少子化下的趨勢,多數家長及師長都是對孩子們給予愛的教育,不但家長們捨不得自己的寶貝公子、寶貝千金被老師打罵,就連國家政府、學校機關的教育主管們也一再的禁止打罵教育。如果有師長打罵學生,相當容易把學生家長給觸怒,甚至被學校上級處分。
少子化的趨勢之下,家長對於孩子的某些行為,多會是容忍,父母對孩子疼愛有加,卻也養成孩子恃寵而驕、自尊過強的習性。校方管教學生動輒得咎,因此也只能好言相勸、加強輔導,避免造成教學糾紛。
可是,孩子的失控情緒,或許在家中能被允許,但一踏出家門不會有任何人容忍。但教育由於處在禁止體罰的法令下,老師們也只能一再苦口婆心的與學生溝通,稍過嚴厲就又得擔心學生和家長的反彈。
管教小孩子的目的是改正他們的不良行為,不同的不良行為理應要有不同的改正方法;如果犯什麼錯,都用打的,短時間或許能達到嚇阻的效果,但長期看來,小孩子並沒有真正了解為什麼不能有那些不良的行為;打久了,小孩子也會開始不服氣,而大力反抗。
『不打不等於寵,打也不等於教育吧!』打罵也許是種方法,但應該不是必然的選擇。適當良好的溝通,先讓小孩子心服口服,而不是第一時間就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
一句台語諺語是這麼說的:「細漢偷挽匏,大漢偷牽牛。」不適時導正孩子的行為,反而會在孩子未來的人生路上埋下害他的伏筆。所以在以50-60年代,父母以「打罵」的方式來告誡孩子的行為,可現在如延用打罵,上法院的機率可能提高;抱持著「打就是不對」的觀念,但完全不打真的好嗎?用溫和勸導的方式,孩子們真的會聽嗎?
「打在兒身,痛在父母心」父母總是這樣告訴我們,這樣打罵隱藏著是父母所有的愛。直接教導孩子,哪些事情是不可為,那些事是不厚道的。現在的小孩像是玻璃製成的,『罵一下就碎、打一下就破』,孩子不教好,長大之後還是會成為給外面的社會痛打一頓的草莓族!全天下的小孩不是玻璃娃娃,有時就是要適當的打罵才會讓小孩成長;如果因為小孩會哭會心疼所以就不打不罵,那長大就會是『社會痛打的小孩』。
現在的孩子都非常受父母疼愛,可是疼愛在不知不覺中就成為了『寵』,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當小孩子被寵壞時,要什麼父母就要給他什麼,不給就甩態,不過那都只是不成熟的表現。每個家庭都有自己教導小孩子的方法,那教導的方法跟自己的教養息息相關;父母是什麼樣子,小孩子從小看著學到大也將變成那副樣子,這就是人說有其父必有其子。
台灣的校園似乎是生病了?很多校園出現品行極差的學生,「霸凌」也是從這些同學帶起。「學校」已經變成只能學習專業知識的地方而已;因為品德教育不是說了就能改的。自愛的人不會發生這種事,那些還沒成長的小孩子,就只能看上天給他的路了。不過上天是很公平的,今天選擇做了什麼事情,那件事情是永遠跟著你的,就像在一塊壞死掉木頭上,一旦有了記號,將永遠都無法根除;好好審視自己的木頭吧,像特力屋裡所擺設得漂漂亮亮的木頭,或是龍捲風咆嘯過後,漂流於海上瘡痍滿目的檜木呢?
為什麼孩子打不得呢?先來談談為什麼要打孩子吧。50-60年代,父母打孩子打很兇,基本上沒有一個小孩子的童年不是被打大的;那時候打孩子的主要原因分成兩種:一種是因為頂撞老師等等而被打,這是基於做錯事要處罰而打。
另一種是因為考試沒考好等等被打,這是基於沒達到標準而打。人是一種很懶惰的動物,如果沒有目標或是不達到某個標準的話,是很難會奮力向上。那個時代的經濟極為貧困,能求溫飽就不錯了,想要進一步以『獎勵』來當作目標是相當困難的;但又不能因此放任孩子,沒有目標會自甘墮落,所以才形成沒達到某種標準時,就以打來當作處罰的方式。
現在的生活水準已經不像50-60年代了,不可能每個孩子都是對所有科目的考試,都能拿高分的超人,加上這種教育方式容易在進入社會後,因為沒有人實施處罰,失去最低底限而變為墮落;所以大多數人開始提倡主張不要再用沒達到標準處罰的方式,而是改用給予目標的方式教導孩子。
然而,這目標卻出現了兩種錯誤,一是所謂的目標,也就是獎勵,例如獎學金等等的標準往往太高;如果不是各科達到頂尖的話根本做不到,或者獲得獎勵只有成就感,少了有實質利益,讓人很難為了一張連加分都不行的獎狀而努力吧。
另一方面,希望不再使用達不到標準處罰的人,一部分是因為自己以前被打的太激烈,希望不要讓自己的小孩有跟自己一樣的經歷,加上不時有耳聞因為沒有達到一百分而打的這類荒謬的標準,當然想要把這種制度取消掉。但是這個希望的本質,卻不是希望不再使用不達到標準處罰,而是希望自己的小孩不要被打;這個希望扭曲了打罵小孩的意義,不再用不達到標準處罰的意義,導致連做錯事必需接受處罰的打,也一起被否定掉。
這兩種情況加在一起,讓孩子變的想要有目標也難以達到;做錯事必須處罰的打被否定掉之後,很難對孩子進行具體性的處罰,加上更有人將這件事,繼續把打人是不對的扭曲成體罰是不對,發展演變成禁止體罰,讓罰站和青蛙跳等處罰也一併被禁止。使明確對的孩子,進行處罰這件事更是難上加難,種種因素加在一起也形成了現在不受教的小孩一堆,一點小事就無法承受的草莓族,還有自以為是老大的新生人等等問題。
引導反思:走進小孩子的心裡其實不難,只要父母、師長可以每月或是每週至少選幾天好好聊聊,進行正向的溝通。抑或是出門旅遊,不要讓孩子覺得沒人關心,多多培養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一切的溝通與互動將顯得輕鬆愉快。
我相信所有孩子一出生都是一張白紙,父母應該想想自己是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少給孩子什麼或是多給孩子什麼?努力想一想或許就能夠尋找到親子、師生心中所想要的那份附加價值互動的答案!
多一點讚美,多一份關心,加一點罰則,也許就沒有「草莓族」與「豆腐族」的出現。你若問我,現代小孩該不該給予處罰?不如問我,何時該處罰,何時該讚美?
這也是當一個老師很有樂趣的地方,因為不斷看到每個孩子的需要,就會不斷有新東西開發出來。做父母親的也是一樣,可以針對自己的孩子來設計,摒除獎懲制度,接受孩子的叛逆等等,從教學工作中獲得滿足和快樂,且有自尊和榮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