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發展經濟特區可行性之研究

發布日期:
作者: 董紀宏。
點閱率:1,381
字型大小:

一、摘要
金門與廈門,自古相連的命運,自1949年徐蚌會戰失利,國民黨退守台灣始現重大轉折,雙敵對峙的戰爭因素,讓金門與廈門的發展同陷停滯,1958年至1978年的單打雙不打更讓金廈兩門籠罩濃厚火藥味,1978年起,大陸地區不再主以炮火威嚇,反向實行開放式經濟發展,為吸納國外之資金、人力及先進技術,並避免經濟發展過度分散,首選廈門等地區試辦「經濟特區」,之後廈門的發展進入高速飛展期,經過三十餘年至2009年,廈門的人均GDP已成長超過百倍、全市財政總收入增長超過三百倍、常住人口則增至三百五十餘萬人,而三十餘年前同樣命運的金門僅小幅成長,2010年人均家庭所得收入成長四倍左右、財政收入也僅成長十五倍、全區常住人口不超過五萬人、地區投資、工作機會等亦成長無多。一水相隔四五里、地理位置、天然資源相去不遠的兩個小島,何以命運相去甚遠,金門若要後來居上,是否有特效渠道可行,本文嘗試借鏡廈門經濟特區之發展模式,探討金門未來循「特區」形式開放大陸及外資投資之可行性及可能遭遇之阻礙。
二、研究動機、目的
金門受限於戰事因素,幾十年來發展甚慢,雖然民間已早有非正式渠道小額貿易進行,卻因政治因素無法浮上檯面,以致不成氣候,所幸近十年來兩岸互動、交流逐漸頻繁,雙方對彼此經濟方面已多有共識,其中尤以簽定ECFA為重大突破,雙向貿易量必將與日俱增,加以同文同種之民族意識,從開放探親、小三通、大三通直航到2010年的陸客自由行,兩岸分隔許久的界線已漸模糊,展望未來,開放政策不僅持續,並將逐步擴大規模。
雖於貿易、觀光方面政策有所突破,惟受限於政治與法令因素,實體投資之增長績效不若貿易出色,目前來看,台灣繞境香港、澳門等地投資大陸地區之個案較多,大陸為鼓勵台商前往設廠,各地均有規模不一的「台商投資專區」,反觀台灣當局考量政治、法令與保護本土企業之目的,開放程度不若大陸,就其原因則不難理解,台灣當地市場規模相對大陸甚小,若貿然開放,從有形現況來看,勢必衝擊台灣本土市場之消費均價、提高廠商競爭力度、影響原本之就業市場,而無形影響則使民眾(家庭)因失業而對執政者產生不信任感,惟凡事不可因噎廢食,執政者與民眾「固執之己見」不見得是正確的,有時看似不妥的方法,執行之後反而有超乎預期的成效,為權宜取輕,可採逐步開放之模式,由中央先擬定政策,落實特定區域先行先試,此與廈門特區之發展初衷不謀而合,而台灣特定地區之選擇,則以相距大陸最近、血緣最親、互動最頻之金門為首選,故金門仿廈門特區模式發展,除可做為大陸投資台灣先試先行之排頭兵、試驗田,亦可同步尋求地區經濟之發展突破,可謂雙贏。
綜上,再蒐集坊間文獻,兩岸研究金門地區角度雖有差別,但方向大同小異,以大陸地區研究金門為例,多集中在「金門協議、兩岸關係、戰爭歷史、水源供應、金門大橋、觀光旅遊、兩岸三通、對台政策」類,而台灣地區研究金門之文獻則集中在「觀光旅遊、醫療資源、就學現況、博奕特區、水資源、高粱酒文化、閩南式建築文化、戰地文化、鳥類生態文化、兩岸關係」類之主題,兩岸均較少聚焦於「金門成立特區」議題之研究,茲先整理廈門特區發展之成功經驗,再分析金門成立特區亟需解決之阻礙後,提出具體可行之發展建議。
三、金門成立特區面臨之阻礙
相對於廈門的飛速成長,金門可說是「保留了戰後原始的樸實風貌」,除了部分區域自用住宅的增加外,其他商用或地產開發建案趨近於零,三十餘年來自衛星空拍圖之地表變化不大,觀歷年來影響經濟變化之重大因素:自1990年解嚴後,1992年開放「台灣人民赴金門觀光」至1995年,短暫創造台灣居民抵金門旅遊的觀光人潮,此期間亦造就房地產、物價飆漲,隨後因臺、美、陸間政治歧見,大陸宣布「將在台灣海峽進行飛彈試射同時進行軍事演習」,兩岸關係的緊張,又將金門經濟打回原形,期間建設的旅館、旅行社、建築業等,完工後相繼慘淡經營,沈寂數年後,2000年受惠兩岸兩會復談,扁政府於2001年決定於金、馬兩地試辦小三通,掀起金門另一個轉折點,許多需赴大陸經商之台商紛紛將戶籍遷往金門,以方便取得「金馬證」後,可循小三通路線前往大陸,節省交通費及時間成本,惟開放小三通後,設籍台商雖多,但均為「當日過客」,若非天候因素至飛機、船舶無法開航,甚至不會在金門投宿過夜,對金門本地之經濟成長幫助不大,時至2009年1月23日「離島建設條例」通過增設第10條之2「離島觀光賭場之設置」,台灣擬於「離島」地區經地區公民投票後,決定是否於當地設立觀光賭場,2009年9月26日澎湖縣舉辦觀光賭場公投,出乎外界意料以四千餘票之差遭當地民眾否決,金門遂成為另一顆「投機新星」,許多於澎湖炒地皮之地產商轉往金門「投資」,加上「離島免稅區」、政府全力招商開發「綜合渡假村」、2011年6至7月間相繼針對特定大陸人士開放的「金廈一日遊」、「陸客自由行」、「福建省居民離島自由行」等利多因素,使房地產成交價於近二年已飆漲一倍有餘。
上述諸多政策,除了陸客自由行確實已有陸客實質抵金觀光外,離島觀光賭場短期看來不易取得多數民意同意,其餘政策都尚處「只聞樓梯響」階段,當然也有主張金門成立特區的少數政治人物及媒體,惟只徒喊口號,未見提出具體相應作為,另方面,金門縣政府目前朝「觀光購物島」方向建設金門,整建金門原有「戰地風情」、「閩南文化」、「生態之旅」、「酒鄉金門」等觀光資源,旅遊環境大幅改善,加上縣政經費有金門酒廠大力支援(捐贈),旅客抵金旅遊不需再額外支付參觀費用,許多觀光景點之規劃均受好評,整體來金旅遊旅客數於2010年達六十八萬餘人(含已開放之陸客人數),倍增於2000年的三十四萬人,但投入大量之建設及管理人事經費,所創造的經濟產值仍十分有限,展望未來還需有突破性的作為,方足以大幅改變金門的經濟現況,金門未來欲朝特區規劃,將先解決如下問題:
(一)基礎設施不全:金門現有之主要交通道路,均為戰時應急軍建之雙向單線15米左右道路,鄉間道路則以單線雙向產業道路為主,正常僅能容納大型遊覽車獨行,近幾年由於民眾擁有車輛變多,旅遊業稍有起色,交通狀況屢捉襟見肘,尖峰時段市區幹道堵車打結時有發生,對外聯繫之機場、碼頭亦因天候因素,每年於3至5月霧季期間經常停駛,造成往來旅客及民眾許多不便,且機場起降航道短,跑道也僅一條,無法容納更多班次及大型飛機起降,碼頭也因吃水不深而無法停舶大型船隻,交通狀況有很大改進空間;水電部分,金門整體降雨量及涵源水庫不足,加上長時間強烈日晒所苦,水源不足已非新聞,甚至有從廈門引水入金之建議甚囂塵上,目前除靠降雨量外,居民大多靠打深水井汲取地下水為民生及灌溉用水主要來源,所幸目前尚無工業化或大型耗水產業進駐,若依現況明顯無法應付未來發展後之用水量;電力部分則以火力發電為主,受制於離島因素,金門的火力發電成本是台灣地區平均成本的二至三倍,塔山電廠長期處於虧損狀態,由於金門東北季風大且期間長,未來有朝風力發電發展之計畫;電信部分目前已有台灣地區最大幾家電信業者,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亞太電信於金門設點服務,通信已順暢少死角,僅東北與西部靠海邊區域,常被大陸基地台之溢波「蓋台」而成漫遊狀態;網路部分則僅有中華電信獨占市場,金門縣政府自2008年起投入建設「金門無線島」計畫,目標以架設全島無線基地台,供金門居民申請免費上網,惟目前適用範圍不廣,僅特定區域收訊較佳,居民使用仍以付費之中華電信網路為主;另硬體如商辦、廠辦,金門地區付之闕如,數十年來僅有小規模之辦公室,商業地段之土地開發亦無所見;高素質的人力資源肯定是缺乏的,這需要好的環境來吸引外來企業的人才,或好的企業進駐後靠時間培養在地人才,惟目前缺乏的正是吸引好企業來金門發展的條件。
(二)開發財源限制:2011年金門縣政府的總體稅收是創新高的127億(新臺幣,以下同),觀2001~2003年均稅收為78.7億,2009~2011年均稅收為125億,表面上看近十年來稅收增長159%,但細究稅收來源,扣除金門酒廠自2004年起每年自營收中捐給縣政府15~42億後,縣府的總體稅收可說原地踏步,亦即僅靠金門酒廠之捐獻來支應逐年增加之開銷,尤其在2011年金酒公司捐贈之42億,對縣政總稅收之貢獻度為驚人的33%,令人喜憂交織,喜的是幾年來地方建設經費活水如泉,憂的是該筆經費僅靠單一縣府營利單位捐贈貢獻,是否能長久支持尚屬未知,且除此收入來源外,仍以中央補助款佔28.4%為大宗,其他地方自籌經費來源如「課稅收入」、「規費收入」、「財產收入」、「營業及事業收入」佔的比重偏低且成長有限,甚至負成長,所幸政府目前歲入、歲出仍有結餘,無負債,2010年結存於地區銀行之「公庫存款」金額尚有153.7億元,若無後續中央補助,單靠結存餘額與地區自籌經費,研判仍不足以應付開放後之大量建設。
(三)無優惠法令吸引資金:目前除「離島建設條例」外,金門與台灣地區對大陸開放投資適用同一法令,並無在稅率或土地取得上特別優惠外來資金,觀金門常住人口僅約五萬餘人,消費市場有限,且政府現階段所推出的許多BOT案,因投資金額高、地點偏僻,且均以觀光渡假飯店為主,週邊無進一步配套規劃(如購物商場、休閒娛樂區域),連地區的建商都「躊躇觀望」,外來資金更不敢冒進。
(四)土地觀念限制開發:對民眾各項財產權保護完善與否,是民主國家先進程度的指標,但在開發初期,如此的保護可能成為阻礙,金門就是個例子,1945年日據時代後,民生凋零,地區民眾務農為主,自行圈地耕重,只圖三餐溫飽,家中男丁多的多圈些地、少的少圈,土地尚不值錢,1949年國民黨退守臺澎金馬(或稱台灣光復)後,期由台灣行政長官公署辦理土地權利憑證繳驗作業,首建立台灣地區地籍制度,開放民眾登記私有,時至1992年金馬戰地政務解除後,民間對「私有土地」交易才逐漸熱絡,土地價格之走勢不畏世界各年度金融危機及風暴,除1995年曾因大陸對台軍事演習事件造成短暫(但大幅度)下滑外,土地價格年年上漲,且地區民眾視不動產為傳家之「祖產」,在不缺錢且長期持有抗通膨兼具投資效益誘因下,惜售效應使得土地取得成本高、時間長、大面積土地取得不易,另目前金門地區超過八成以上之土地地目為「農地」,尤其在1995年成立金門國家公園後,延海地區、東半島太武山地區、西南邊古崗湖地區、西北邊古寧頭地區等地(約佔金門總面積四分之一)均被劃為國家公園用地,開發極度受限。
(五)政治意識形態:時此經濟動盪時代,隨著兩岸經貿關係依存度逐年提高,已不能走「分割」回頭路,雖往來已頻繁,但台灣當局礙於民意及前述因素,仍不敢冒然完全開放,兩岸對於如何「統一」或「一國兩治」之方式仍未有定見,台灣地區內仍有部分民眾「因不認識而反對」或「為反對而反對」,因此主政者亦不敢冒政治風險急變政策,畢竟台灣地區中間選民佔左右政黨執政之關鍵地位,執政者都非常小心的「順應民意」,經營這塊市場。
(六)政府官員決心不足:台灣基本上是個相對富裕的國家,在上位者之官員,其生活水平乃屬中上,在人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之惰性趨使,各項有利地方建設之推動十分不易,附以各縣市對中央爭取經費之角力年年上演,衡量台灣本島與金門離島,中央、地方主政者若無長遠之眼光思維,決無可能投以大量之財力建設,若無堅定的決心,亦難大刀闊斧革新官員陋習,推行新政談何容易。
(七)小結:金門受限於上述因素而發展遲緩,並不表示其先天的優勢將毫無用武之地,島上豐富之觀光資源、完整未開發之大片土地、縣府盈餘之績優財政、臨近廈門之區位優勢等,均為臺灣島內外各縣市所無法比擬,金門仍是個充滿活力與機會的處女地,佐以良善政策、假以時日,如同廈門一般飛躍騰達並非黃粱痴夢。
四、金門成立特區發展之建議
我們已經輸在起跑點!前副總統蕭萬長先生公開表示:「現在全世界都在變,連共產的中國大陸也轉變為『市場經濟』,韓國更是強勁的後起之秀,台灣因為前朝封閉、鎖國而丟失很多機會,如果再不改變,可能會落後、會被淘汰」,但終點前的勝負未定,急起直追是當前唯一能做的努力,而大陸市場不僅是世界的,更是台灣的機會,面對這個「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美麗契機,即使假以公投,金門鄉親肯定願意為此做排頭兵,「方向走對了,路就不怕遠」,借鏡廈門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們地區特性,本文嘗試提出下列努力的方向:
(一)觀光資源再利用:上世紀的戰爭雖然阻礙了經濟發展,幸得保存這些古早戰爭遺跡、天然生態、閩南古厝及當地居民的風俗民情,在世界各地爭相大規模以「重建」、「維修」古蹟等手法發展觀光的同時,金門只需保存維護這些天賜資源,延續當地民俗即可,近幾年隨著地區部分國小、國中推行「雙語教學」,自國外挻攬美語老師進駐學校,同時抵金考察或過境金門赴廈之國外人士逐漸增加,傳統民俗如農曆「四月十二迎城隍」的千人蜈蚣陣順利申請得「金氏世界紀錄」等,對金門邁向國際觀光市場助益不少,金門大學的改制也吸引許多台灣地區學子來金就學,增加許多內需市場,另在開發大陸觀光市場區塊,由於戰時建立起彼此特殊情感,許多抵金一遊的大陸觀光客都說:「這輩子一定要上來看看,當初我們砲轟的這塊小島究竟長啥樣子…」,而2011年開放的各項「陸客自由行」,大陸地區亦強力行銷,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更於同年10月針對「京滬廈民眾赴台個人遊意願」做調查分析報告,並提出策進方向,可見金門在觀光方面的有形、無形資源很有競爭力,政府在推動觀光建設與維護方面雖已投入許多,仍應持續加強地區內、外推廣力度,對外行銷金門、對內教育居民、商家,善待觀光旅客,切莫唯利是圖,建立金門人熱情、歡迎觀光客口碑的「觀光軟資源」,才是吸引他們再次登島的重點。
(二)對內建設財源鬆綁:金門現況,不若三十餘年前廈門剛發展時,整個亞洲市場競爭對手屈指可數,面對新興亞洲各國強敵環峙,在硬體建設上必須即刻追趕,在財源籌湊方面,除了中央補助款、金門縣政府歷年積累之盈餘外,賦予特區自籌財源之法令,資金不足可比照廈門循舉債、招商合資等地區「自給自足」方式因應,以降低排擠其他縣市分配款之負面效應,另為支持鼓勵特區發展,限年減免特區稅收,充實地區建設經費,使投入交通運輸、水電設備改善,土地徵收與開發、招商引資等行銷費用,長遠來看,若特區新政推行成功,臺灣地區後續可回收之稅收、創造之工作機會必然大增,中央短暫讓利,將是全區多贏的結果。
(三)提昇企業服務軟實力:ECFA的簽定對消除臺灣與大陸地區貿易壁壘貢獻良多,有助台商或陸資企業回流台灣地區設廠,另方面表示對外招商能再給予的政策優惠已十分有限,金門特區應另闢藍海市場,如地區政府應轉變心態,扮演企業與中央溝通的角色,協助企業解決經營、法令上的各項難題,提昇公職人員服務水準軟實力,吸引國際級(兩岸級)的企業來金設「台陸」企業總部或地區分部,帶來高階人才進駐,並逐步培育金門在地人才,對受限法令暫未開放之貿易項目亦可在金門限量先試先行,由於台金距離較遠,此舉亦可同步防杜走私過境臺灣之犯罪發生,考察其小幅開放成效後再漸進開放至本島。
(四)解決土地開發問題:以目前技術及法規,建築物不能蓋在空氣中,所有硬體均需附著於土地,土地糾葛也成為阻礙金門發展的一大因素,目前金門土地法令受限於中央母法規定及國家公園限建之阻礙,輔以當地居民之陳舊觀念束縛,致難以變更地目或開發,此結欲解,應促中央支持金門,依其地區特性自訂地產開發法規,縣政府於行前充分舉辦說明會,說明地產開發最終受惠的還是全縣居民,於取得多數居民之認同後,即應公平、公正的執行徵收、分配、補償、招商、限期開發等連續強制作為,長久以觀,土地開發雖短期似使地主吃虧,受徵收後重新分配之土地變小或僅取得補償金(可視個人意願選擇),但實際土地因地目變更或完整規劃而更有價值,且若無由政府出面主導,集結眾人之地,憑個人之力難以有效整合創造該片土地的完整價值,大型企業因無政府背書,也會降低進駐意願,惟此期間負責推動之首長、機關主管、公職人員定會遭遇許多阻力,其均應勇於任事,共同創造金門之歷史價值。
(五)政府展現開放決心:托臺灣全民之福,馬政府於2012年元月總統大選順利連任,新任首長相繼任命後順行既有兩岸政策,並加快開放腳步,由2012年2月4日聯合報頭版載「於2012年3月將陸客自由行原訂上海、北京、廈門三城市增加至十一城市」,2012年2月9日經濟日報載,新任經建會主委尹啟銘受專訪,將成立「自由經濟示範區,對陸資開大門,臺灣要透過示範區來吸引外資,掌握海外更多市場與機會,創造出新的營運模式,並為未來加入TPP(跨太平洋夥伴協議)鋪路」,其「自由經濟示範區」之觀念,與大陸「經濟特區」相應,可見馬政府加強推行開放政策之決心,接下來只剩實質之法令授權、財源投入、招商引資,我們殷切期待,尹主委除考量將高雄設為自由經濟示範區外,也能將金門納為評估對象,並將開放對象擴大至其他世界先進國家。
五、結論
自2000年6月12日,兩岸兩會(海基、海協)在北京復談後,金門已經歷包括「小三通」、「大三通」、「金門協議」、「陸客自由行」等兩岸政策先試先行點,兩岸開放試行初步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金門「平台」已多次成為交流的實驗「特區」,展望未來,廈門在國際舞台的成功發展經驗足為借鏡,而對現任的馬政府而言,也正是放手一搏的好時機,但這一搏不是「亂搏」,而是「有把握」的搏,先前的開放已讓民眾初嚐甜果、未來施政還有完整四年時間、加上民眾意識形態亦逐漸軟化、政府無連任壓力,如今只缺最重要的東風:「中央授權放行」,不論在法令或財源上的授權都要放行,已加速解決基礎建設不足、土地開放緩慢、優化投資環境等硬體問題,輔以金門豐富的觀光資源、地區歷年自籌(含盈餘)財源、縣民砲火洗鍊下刻苦求生精神,只要中央方面實施「鬆綁」與「開放」政策,讓金門自由化、特區化,與大陸、世界接軌,金門肯定會努力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參考資料(Reference):
1.金門縣政府99~100年度統計年報。
2.廈門市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3.台灣聯合報2011年2月4日、經濟日報2011年2月9日。
(作者為廈門大學區域經濟學博士生,現職金門縣警察局)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