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讓二二八幽靈繼續撕裂社會?
前閣揆郝柏村先生,日前在某平面媒體撰文,質疑65年前不幸的二二八事件死亡與失蹤人數是否真有數萬人,立刻招來在野黨圍勦。筆者有些感觸不吐不快。
根據現有的文獻與評論或學術研究綜合來說,不幸的二二八事件絕非偶發,有其時空背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複雜因素,參與者的動機意圖不一,用「族群衝突」、「官逼民反」、「語言和文化差異」解釋其成因和後果,都是過份簡化因果關係、以偏概全的陳述和詮釋,更忽略美國、日本與中共等外力因素介入的影響。
威權時期的國民黨政府由於抗日戰爭後民窮財盡人謀不臧,加上中國大陸內戰失利退守台灣,諱疾忌醫視此事為政治禁忌,加上民進黨與某些台獨史觀學者把這樁不幸事件歷史詮釋權視為禁臠,當成專屬政治資產壟斷公共場域,用粗暴的二分法解讀,激發支持者熱情的族群政治動員利器,導致真相更加撲朔模糊隱晦難明,乃至演變成把在二二八事件中送命者都當成為台灣獨立犧牲的政治烈士,倒果為因對歷史古為今用,消費榨取往生者剩餘價值莫此為甚。也失去理性思辯和從中記取教訓的反省空間。
誠然當時執政的國民黨政府對此一如星星之火般燎原,演變 到必須派軍隊鎮壓的地步,絕對難辭其咎。然而某些心態可議的學者和政客,長期佔據言論市場,理不直氣壯地向台灣社會公眾灌輸洗腦以偏概全的「國民黨=中國人=壞人=加害者」與「民進黨=台灣人=好人=被害者」二分法迷思,選擇性解讀歷史,撩撥誇大歷史悲情火上加油,更是助長社會對立分歧,歷史舊創每到選舉期間或二二八就要被掀開再痛一次的罪魁禍首。讓大多數1949年後才來台定居的外省族群和其子孫長期被扣上二二八的原罪,其心可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