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民主女神像與和平女神像的弔詭

發布日期:
作者: 王宏男。
點閱率:991

「弔詭」(Paradox)一詞根據美國政治學家史東(Deborah Stone)在其著作《政策弔詭》(Policy Paradox)一書中的定義:係一種似是而非的概念,他以政治學為基底來闡述「公共政策」思考途徑,史東認為:身為一位政策分析者在公共政策決策過程中,要學習提出各種矛盾或似是而非的辯解與理由。
從民主(Democracy)與和平(Peace)角度出發,大多數人皆認為台灣是一民主體系,所以金門縣地方政府也當是民主憲政的服膺者。相較於民主的此岸,中國大陸確是毫無疑問的獨裁國家;另外從「和平」檢視兩岸關係,可以發現從2000年第一次政黨輪替,到2008年二次政黨輪替,已使得台灣奠基在憲法基礎上的民主政治運作更為鞏固,中國大陸執政當局也早已體會到使用武力無法解決台灣問題,因此一再鼓勵兩岸間經濟貿易與文化交流的開放,兩岸關係也從凝固漸漸走向破冰、走向和平發展。由上述可知,台灣是一民主國家,且隨著各種面向的合作與交流的促進,兩岸關係將更為穩定與和平。但我們也有事實與數據確要舉出:台灣一點也不民主,兩岸關係一點也不和平。
台灣很民主嗎?
「民主」若要探究其真義,或許有一較有助益的起點,是美國總統林肯(Abraham Lincoln)發表於1864年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的〈蓋茲堡演說〉(Gettysburg Address),林肯在演說中頌揚「民有、民治、民享政府」的崇高價值,強調民主三個核心特色。首先,「民有」暗示了政治平等,亦即政治權力和政治影響力的平均分配;其次,「民治」強調大眾參與的重要性;第三,「民享」強調在民主政治下,政府的治理係以公共利益為依歸。
民主制度的建立,係由社會公民共同推舉或選擇一人或一個團體,成為民意和法律的執行者。公民即是民主國家的主人,主人在選擇公僕時必然要仔細挑選,公民為了得到最大的幸福,就要選出最佳的人選。但是在民主制度的複雜運作之下,卻很難有完美的結果,主要因素如下:
1.候選人會把自己像商品一樣包裝好,隱藏他自私的動機,來表達其理念與政見:在媒體政治版面時有所聞立法委員假學歷、雙重國籍的問題,刻意地隱瞞對自己選情不利的資訊,惡意地攻擊對手並製造假象以爭取同情,此種選舉伎倆在太陽底下已不是什麼新鮮事。
2.媒體非公正中立地選擇性介紹候選人或基於銷售考量作誇大不實的報導:特定電視台、廣播電台或報章雜誌、在符合其主觀政治立場下刻意為某候選人灌水造勢、增加版面曝光率,目的即在促使特定的候選人可以如願獲得選民支持並當選。
3.受限於公民本身認知與判讀能力,以及是否得到有關候選人的充分資訊:在政治效能感較低的社會,人們認為對政府影響力相當有限,因此不會主動尋找候選人資訊,也不會對政治產生興趣,選民在選舉過程中充其量僅是工具性質,對於候選人所提出的政策毫無影響,一旦選舉結束後,政策支票難以兌現,而且選民本身教育程度也是影響正確解讀政策的重要因素。
在金門縣長選舉與今年一月立委選舉當中,不難發現候選人如上所述有各種花招百出,且當選人民意基礎亦並不穩固,如立委楊應雄得一萬兩千四百三十五票,縣長李沃士一萬四千兩百六十九票,兩人在金門三十七個村里十萬五千四百四十三個有效同意票中均未過半,因此並非是多數支持的立委與縣長,往後在施政上將面臨著沉重挑戰。在這種制度下選舉出來的縣長與立委並不是最完美的選擇,如同美國的總統選舉制度,在各州選舉人票贏者全拿(Winner-take-all)的情況下,可能就會出現少數總統。我國在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的條件下選舉產生的總統、縣市長、立委,即會出現少數治理此種不可排除的缺陷。
兩岸很和平嗎?
「和平」這字眼小可以小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大可以大到處理國與國的關係。1795年康德(Immanuel Kant)撰寫的論文〈論永久和平〉(Zum ewigen Frieden)中提出民主和平論(Democratic Peace Theory)的概念,康德主張大多數人不會在投票中支持發起戰爭,除非是基於防衛。如果所有國家都是共和國,戰爭就會永不出現,因為先行侵犯者永遠都不會產生,自從康德提出該理論後,許多不同的解釋也相應產生,現代理論則依據經驗法則觀察到民主國家間鮮少或從不發起戰爭。
近代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則要論及強權姿態的美國,所發起侵略性行動,如1991年布希(George Bush)總統的波斯灣戰爭,以及2003年小布希(George Bush Jr.)總統任內,美、英聯軍攻擊伊拉克,前者目的在解放科威特,戰場多在科威特境內;而後者目的係在瓦解海珊(Saddam Hussein)政權,所以戰場推向伊拉克本土;另外,前者出兵理由是聯合國決議通過伊拉克吞併科威特行為違法,所以組成聯軍討伐;而後者則是以伊拉克支持恐怖行動、且藏有毀滅性武器為由率先開戰,難掩「以血換油」之霸權的本質。尤其是美伊之戰是在聯合國眾多會員國掣肘及國際間反對聲浪之下,而率爾出兵;戰後,恐怖軸心國家勢力成真空,勢將重組,美國奠定全球唯一超強地位,但更激起世人怨懟。
焦點拉回兩岸,自從1958年八二三砲戰之後,看似和平的關係確是一點也不和平:
1.中國大陸並未放棄武力犯台:以「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結束敵對狀態的主張,固然有助於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社會、文化交流上的日益熱絡,確實可以增進政治上的和諧,但誰也無法保證兩岸實質的經貿往來,就可以確保中共不會有武力犯台的可能;另外,亦難保另一種形式的犯台可能,也就是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統一戰線策略。馬英九政府的代表在重慶與對岸簽訂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不難發現,這是因為台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越拉越大,即台灣人投資大陸比例越來越大,賺的錢越來越多,代表著對大陸的依賴越來越重。根據中央研究院對(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之影響評估中可以發現,兩岸簽署(ECFA)以後,在「維持農工管制現況,開放農工產品自由化,且大陸貨品全面零關稅」的情況下,將對國內總體經濟會產生極大的效益,各項總體經濟指標的成長率分別為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1.65%、總出口量(4.87%)、總進口量(6.95%)、貿易條件(1.42%);另方面,包括社會福利(7,711)、貿易餘額(1,758)、總生產值(28,005)等三項的實質獲利金額就達37,474百萬元,因此,不論是從經濟實質成長率或實質的獲利金額的觀點,兩岸簽署ECFA,對台灣整體經濟效益的影響甚大,但也使臺灣從此被納入大中華經濟圈,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了對臺灣經濟發展的實質影響力。
2.近年來表面上外交休兵實際上進行打壓:從兩岸通商通郵通航三通以來,在甚多非政治性的金融、貿易、衛生國際組織與會議中,北京至今僅同意台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在2008年以前,透過美國與友邦的支持,台灣只加入了八個非政治性組織,所以在國際參與上,大陸的政策即是孤立台灣,似乎有意地窒息台灣的生存空間,使臺灣最後就範。
  3.強烈反對美國對台軍售:2010年,美國政府正式宣布黑鷹直升機、愛國者三型飛彈等新一波對台軍售後,中國當局當時反應激烈,氣炸跳腳,向美國強硬交涉,並決定暫停美中計畫內的互訪。而在得知美方正式宣佈新一波對台軍售後,前任的中國外交部副部長何亞非立即向美國駐中國大使洪博培提出交涉,指美方嚴重違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特別是(八一七公報)的原則,「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嚴重危害中國國家安全」,「中方對此表示強烈憤慨,並提出嚴正交涉」;最近一則是在去年(2011年),中共提出警告,指由於華盛頓決定為臺灣升級其逐漸老化的F-16戰鬥機群,中美外交和軍事關係將受到損害,中國外交部召見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告誡駱家輝,美台軍售協議將給中美兩國在軍事和安全方面的合作造成損害,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更說,美國政府必須對其行為承擔一切責任。中國外交部發表聲明,對美國對台軍售表示「強烈憤慨和堅決反對」。
民主女神駕臨金門?
今年1月,一位旅美的大陸流亡人士陳維明先生,表達意願致贈金門縣民主女神像,看似政治,實際上確非都是政治。如上所述者,看似民主,實際上卻非完全民主;看似和平,實際上並不和平。事件的過程,充斥著弔詭與矛盾現象。以下將就兩尊雕像並立金門,是否違反縣民利益,作各種層面的剖析:
1.觀光層面:民主女神與和平女神像對目前縣府大力提倡的大學島計畫並未造成負面影響,而且可以增添兩處新旅遊景點,不論就當地居民的踏青或外地遊客的觀光遊覽而言都是一項好消息。隨著遊客人數漸增,如果不開發新景點,對於舊地重遊的消費族群,將會逐漸失去新鮮感。隨著兩岸關係的改善,一項由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的統計資料顯示,民國100年是金門旅遊的關鍵年。當年經由臺灣來金門旅遊人數大幅成長至113.5萬餘人次,同時經由廈門金門間小三通途徑來金的大陸旅客人數也突破147萬餘人次達到歷史新高。來金旅遊人數在民國100年一舉超越澎湖縣,為離島旅遊創造新的記錄。而由金門縣政府長期委託國立金門大學製作、藉以觀察金門地區旅遊人數消長之《金門觀光旅客消費及動向調查分析》之數據亦顯示,台金線航空在100年更成長至224萬餘人次的幅度,較99年209萬增加15萬人次,成為台灣國內繁忙的航線。
2.財政層面:金門縣政府文化局長李錫隆與雕塑家陳維明先生,於今年1月17日簽立的(民主女神像協議),約定縣府僅需負貴全部工程造價150萬美元中的25%至30%經費,其餘則由陳先生所屬美國之民主女神像籌備委員會(基金會)支付,對財政困窘的地方政府而言,並不會因為龐大的經費而造成負擔,可說是一大福音。
3.文化層面:藝術是文化的組成;而文化則是藝術的內容。「文化」一詞,已普遍為人使用,但是,它的定義到底是什麼,卻沒有明確的定論。一般而言,廣義的文化,是指一特定社會中,人們共有或接受的信仰、生活方式、藝術與習俗。狹義的文化,是指藝術、音樂與文學,簡單地說,就是「藝術」。阿多諾(Theodor Adorno)及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認為,文化的理想狀態就是藝術,是人類創造力特殊而卓越的型態。世界各國文化政策所管的「文化」,其實是狹義的文化:藝術,這是因為藝術代表國家形象,被視為精神生活水準的指標。民主女神像即是一種偉大的藝術作品,象徵我國從蔣氏威權政府漸漸走向民主化歷程,當中,同樣也蘊含著作者努力的心血。去到國外,提到台灣,印象不外乎是一民主國家,而女神像設在金門則反映出金門「民主」精神;另外,「和平」則隱含戰地金門在60年代烽火歲月下,人民渴望維護的普世價值。
總結,如史特勞斯(E. Strauss)所言:「現代人必須生活在現代科層制度的巨靈下,問題不是如何將它去除,而是如何使它馴服。」從民主、和平到女神像,反映出不同檢視角度的不同結果。茲提供另一種思維給決策當局,希望民主女神像問題可以圓滿獲得解決,與和平女神像一起守護金門。
(作者為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研究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