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金門自來水質之省思
筆者曾經於1981年10月│1984年1月服務于金門水產試驗所,首度研發金門原生種白丁蝦之人工繁養殖技術。期間碰到金門太湖泛池魚類大量死亡,當時處於戒嚴時期,威權時代,司令官震怒之下追究責任,嚴懲失職人員。金門縣政府建設科魚牧股人員來訪、尋求對策,由於儀器欠缺,缺乏有效數據研判,為免傷及無辜,藉由經驗之認定,做出太湖水質優養化,適逢低氣壓,魚類缺氧,造成泛池大量死亡,無人為因素之牽連。呈報上級結案。事過境遷,至今已三十年有餘,2012年3月6日金門日報刊載:「5日再度出現溶氧不足蘭湖魚群暴斃,過去大太湖、小太湖每一、兩年都會出現吳郭魚成群死亡的現象(山外溪也有);蘭湖雖然是「第一次」,但原因可能如出一轍,主要是「缺氧及受寒所致」。似乎習以為常,類似事件重複發生,顯然問題並無得到解決、也無進展。水庫主要為蓄水功能,並非以魚類生產營利為目標,不需要投餌促進成長,魚類生長對水質反而有淨化之功能。魚類泛池主要癥結在於水質的惡化,起霧只是表面現象,低氣壓所造成水中溶氧下降,加速缺氧提早發生,其中更牽涉到水中氫、氧根離子的變化。2011年夏季發生紅蟲污染及水紅水黑事件。紅蟲生長的環境必需要有足量的有機物為養分與時間配合才能存在,況且自來水經過消毒、殺菌、過濾,理應不致於有紅蟲之出現,顯然是供水系統出了問題。原水之前置處理並無有效之改善,金門水庫之原水淨化極待加強。水量不足並不能完全代表沒有優良水質可用,以金門目前的經濟實力,能夠建大橋、發展觀光、期望高度建設開發、一下子要養生島、又要建大學島,沒有優良水質可用,連民生主要必需品都做不好,本末倒置,豈不令人啼笑皆非。
宇宙三寶陽光、空氣、水是生物賴以為生的基本要素,缺一不可,水質優劣與否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命與健康、每日不可缺少之主要民生必需品。令筆者困惑者,昔日十萬大軍常駐金門,尚不足以鬧水荒到無法生存的地步,皆能安然度過。時值今日常常聽說無水可用,喧嚷著大陸引水,境外引水在技術面雖可行,但緩不濟急。以目前兩岸意識型態屬於敵對狀態,只限於民間交往、兩岸政府高舉民族主義之大旗,營造出對峙後的和平假象,任誰也不希望有戰爭也不敢保證不會發生戰事,理應居安思危。而且目前兩岸軍隊處於武裝備戰狀態,外交戰場上,劍拔弩張,互搶邦交國。隨時有潛在的危機,1996年台灣海峽飛彈危機即是一例。況且水源易受到農藥、工業廢水、廢棄物、有機物之汙染,若沒有一套透明化的監督機制管控,其品質堪慮,直接影響到生命安全,貿然境外引水,不可不慎。水廠營運若有收費,已是契約中之對價行為,各有應盡之義務與應享之權利。
依目前之狀況與問題,點做以下幾點建議:
(1)、盡量留住雨水。原水之處理已刻不容緩,用水不能等。原水前置處理才是問題之核心,雖然牽涉到技術問題,水質優養化嚴重,會遇到很多困難,只經費許可,並不是不能做。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恆心,如何去執行,徹底的執行,決不能半途而廢,否則前功盡棄。若能有效改善原水,後段水處理將可達事半功倍之效。
(2)、盡可能少抽地下水,以免地層下陷,造成無法挽回之局面。抽取地下水應備有地層下陷,監測機制。
(3)、海水淡化之取得,可參考澎湖縣海水淡化廠,由自來水公司與國統公司之合作模式,既不投資設廠營運,只要買水價格合理,何樂而不為。
走筆至此,自悟才疏識淺、詞不達意、公共論述、繆繆數句、容我狂言、恕余贅語。秉持著維摩赤子之心,提供淺見,望有所助益。呼籲海內外精英鄉親、既使屈就於社會之一角,不計較個人利弊得失勇於建言、獻力獻策,相信金門未來會更好。感嘆有關當局屢屢邀請境外水利專家、學者,走馬看花、開會、建言密如牛毛,但對於金門水質之改善,似乎毫無助益。鄉親喝不到、用不到好水,豈不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