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觀光立縣帶動經濟發展
日前應金門縣李沃士縣長及金門大學李金振校長之邀,分別在縣政府及大學做了兩場演講,隨後利用兩天時間,完成幾乎遍及全島的參觀遊覽行程。雖因時間關係、多是走馬看花匆匆一覽,卻驚覺金門已從昔日戰地的刻板印象脫胎換骨,轉化為可看性與可玩性極高的觀光勝地。
自三十八年以後,金門曾扮演了近五十年的前線戰地角色,因此被披上一層神秘面紗。但隨著兩岸情勢的改變,終於八十一年解除軍事管制,邁向發展觀光的新時代;尤其自九十年起,兩岸「小三通」啟動,金門益發成為兩岸交流的關鍵角色。
正因受過戰地炮戰的殘酷洗禮,往日的戰備設施諸如碉堡、坑道、海岸阻絕樁、喊話站、甚至特約茶室等,都成為其他縣市、甚至其他國家無可取代、彌足珍貴的觀光資源。他如閩南式的古厝聚落、綠樹成蔭的環島公路、潔白綿長的沙灘、崢嶸險峻的岩礁、曾有共軍攀爬卻被我軍擊退的斷崖等,皆蘊涵著豐厚的觀光資源;尤以質樸敦厚的民情及風味殊勝的鄉土美食(超級好吃的「廣東粥」實應更名為「金門粥」),更潛藏著發展觀光的無限能量。
金門縣如何發揮得天獨厚的觀光資源優勢,並以觀光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發展,從而全面繁榮地方經濟?謹提出下列六點淺見藉供參考:
一、研訂中、長期觀光發展整體策略:建議縣政府延請觀光領域的專家學者,結合地方業界代表,召開「金門觀光產業發展論壇」,就金門發展觀光產業之主客觀條件做一次深度之剖析、評估、研擬,訂定出中、長期的發展方案,俾使執行人員按表操課,以期達到「整體規畫,分段實施」全面發展觀光的目標。
二、有效整合與開發觀光資源:觀光內容不僅限於風景及歷史古蹟、戰史遺跡│,還得擴大為住宿、餐飲、資訊、治安、及交通等,並將這些資源做周密之統整規劃,建立金門獨有的觀光內容。觀光客的興趣是多元化的,更須不斷開發新項目,以滿足觀光客「嚐鮮」之需求,如開闢更多生態溼地、利用古厝甚至坑道碉堡經營民宿、營建無縫接軌的環島單車道等。金門全島就像一個大公園,道路筆直平坦,兩旁綠樹成蔭,空氣新鮮,確是騎單車的好地方;而坑道碉堡旅店則可讓好奇民眾親身體驗當年戰地生活,對於背包客亦是一大吸引力。此外,金門故事多,為沖淡戰地肅殺氣氛,若能在景點陳設一些具有故事性的裝置藝術,更能增添人文氣息。
三、舉辦大型活動提升知名度:如爭取扶輪社、獅子會等知名社團來金門召開年會、甚至世界性大會,就如海南島舉辦選美活動一舉成名。亦可利用特有地下設施辦理如宜蘭童玩節、日月潭泳渡等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大型體育競賽(如坑道賽跑);或可結合軍方辦理大專院校幹部訓練、寒暑假青少年夏令營,以優惠方式吸引機關團體辦理自強活動。對外則積極辦理宣傳促銷活動,如在台北或廈門舉辦「金門特色美景美食及特產品展覽會」,創意行銷,打開能見度,提供十足誘因,塑造民眾「呼朋引伴遊金門」的嚮往心情。
四、營造旅遊安全環境以廣招徠:觀光客主要的訴求及願望是安全、舒適、與方便,尤其是對安全方面的要求,如交通安全、衛生安全、及交易安全等。金門治安良好有口皆碑,是安全宣傳的重要利器,若能對餐飲環境再加美化精緻化、整體餐飲衛生條件再加提升,則金門特有的美食絕對可成為觀光主力產品。
五、觀光人才的培育與居民的待客之道:觀光產業之成敗繫乎觀光從業人員素質之良窳,優秀的觀光從業人員,如導遊、住宿餐飲購物的服務人員等,可為優美的湖光山色、悠久的歷史古蹟、可口的美食等觀光內容大大加分,更能全面提升觀光品質。人才需要長期、有系統、有計畫的培育,金門大學設有「觀光管理系」,正可作為人才培育的搖籃。此外,觀光客接觸最多的是基層居民及店家人員,若能發揮「海派好客金門人」的本色,必可使觀光客感受到賓至如歸的貼心喜悅。吳友欽副縣長有意編輯「好禮的金門人」手冊,重點以觀光客為導向,若能全民有禮,必會使觀光客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成為最佳宣傳員,形成「不可不去,一去再去」的旅遊願望。
六、鼓勵民間參與共圖繁榮發展:完整而充分開發觀光產業,亟需龐大的財力物力,單靠縣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引進民間投資、擴大民間參與。金門子弟愛鄉情操特高,早期有陳景蘭、黃輝煌等出外經商致富而熱心公益回饋鄉梓,參觀金門大學時更欣見郭台銘、張允中、楊忠禮等殷商巨賈動輒百萬美元捐資興學,善行義舉令人敬佩。縣政府若能研訂具體可行之觀光策略與投資方案,深信必會激起旅外成功金門僑民之共鳴,投入心力資金,共圖故鄉之繁榮發展,造福金門世代子弟。
由於觀光是「低成本,高效益,又無污染」的領頭羊產業,可帶動諸多相關產業的發展,是故台灣各縣市政府莫不全力以赴。在李縣長的辛勤主政下,金城鎮已擠進「十大觀光小鎮」,據最新遠見雜誌公佈的「居民快樂度調查」,金門居民的快樂指數更居全國之冠,李縣長的努力耕耘已獲致豐碩成果。寄望更能把握現有氣勢,更加積極推進,善用金門得天獨厚的珍貴觀光資源,透過具體策略、擴大參與、創意行銷,把素有「海上公園」美譽的金門變成「低碳綠能觀光大縣」,這是可樂觀期待的。
(作者為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創校校長,現任總統府國策顧問、東方設計學院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