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修復金門城古城牆創造老酒廠新產能

發布日期:
作者: 張國丁。
點閱率:1,013

日前(七月十三日)金門城社區發展協會召開「金門城觀光遊憩環境改善規劃設計」(金酒回饋金運用)社區居民說明會,由金城鎮石鎮長主持,因該規劃案直接關係全體居民權益,間接影響到金門的未來建設,史蹟文化之維護與觀光之發展,故是日不僅出席民眾踴躍,且發言熱烈,致會議因而延長,當地議員民代也撥冗蒞臨指導關心。
在該次會議中全體居民做了一項重大與明智的抉擇,他們放棄了原來的「金門城環城步道可行性評估案」,他們決議將政府編列之「金酒回饋金」做為修築古城牆之用。並希望政府重新規劃,應有前瞻性的規劃與永續經營的原則,不要因一時預算所限或其他因素,因陋就簡草率的決策與施作,結果不僅無法達到居民所要的,反而把先人留下來的文化歷史遺跡破壞。
從該次「金門城社區發展協會」居民的表現觀之,值得肯定,但艱難的路恐仍有待全體縣民的共識與努力。金門自民國八十一年(西元1992年)十一月七日中止戰地政務,回歸憲政,實施地方自治已近二十年,金門城居民能發揮自主權,決定其地方自治的權利與義務,可說是金門地方自治的一大進步。但遺憾的是居民長久壓抑的心聲與訴求遲遲得不到回響,也受不到政府的關心與照顧,對於會議提案內容決議後續的執行效果難以預期,值得吾人關注。在會議中金門城居民共同的心聲與訴求:即是懇請政府順應民情,重視地方公共建設,除積極依法編列預算整建金門城的鄉村整建外,並同意將每年「金酒回饋金」列為修築古城牆之用,以真正落實回饋「古城與老酒廠」實質意義,並創造新產值,活絡地方治理,確實照顧當地居民生活。
居民認為:(一)明洪武二十年(西元1387年)金門置守禦千戶所及峰上、田浦、官澳、陳坑、烈嶼五個巡檢司,始稱「金門」,江夏侯周德興奉令築千戶所城於燕南山麓亦即現今的「金門城」。從歷代的變遷,金門城也因地理形勢-雄正海門要樞,扮演了重要的任務與地位。(二)民國四十一年(西元1952年)國共冷戰時期,政府在金門城南門城外得寶月泉,因泉水清醇,創立「九龍江酒廠」,又獲金門城鄉賢葉華成等員工釀酒技術,高粱酒質純潔,入喉香甜芬芳,名聞中外。不僅在戰地政務時期專業生產製酒,支援軍事需求,如今金門酒廠所創造的產值更為國家帶來大筆國庫稅收,也因龐大的產業機能提升了金門地區的家戶經濟。這一切的一切「金門城與金門城人」居功厥偉。我等世居現址均已數代,無論務農或工或其他行業,均能安居樂業,並以「金門城」為榮,因為我們有金門的第一城,第一老街,有守禦千戶所,有二處的二級古蹟(文台寶塔、虛江嘯臥),有無數輝煌的金門歷史,以及創造金門經濟命脈的「九龍江酒廠」始祖。(三)緬懷先人苦心經營的「金門城」隨著歷代戰亂與烽火洗禮,燒掠毀城,金門酒廠設廠所需開闢產業道路,拆除了寶月庵、玄大公宮及聞名的兩帝廟(南奉關聖帝君、北祀玄天上帝)及兩旁民房。如今因金門酒廠擴廠他移,物換星移,風華不在,令人真有戚戚焉。如與鄰近鄉村水頭、古崗、珠山及歐厝之鄉村整建相較,似乎是最差最落後,也最沒有建設的自然村,對生活在當地居民長年的犧牲奉獻、割地拆屋、忍受工廠的噪音、空氣的污染,影響居民身體健康,對村民情何以堪?公平嗎?
居民希望:(一)墾請政府依法編列預算,整建金門城公共建設,逐年整建東、西、南、北四境,達到鄉村整建標準,包括城郊鄰近南海岸、西海岸之整建與投資開發,如古塔、酒廠附近之整建。(二)懇請政府指定業務主管單位,如文化局、建設局或協調國家公園,規劃城牆十年修建計畫,逐年編列「金酒回饋金」或縣府「修建城牆預算配合款」,整修城牆連接四城門。(1)從北門城建城牆至真武廟口(玄天上帝廟),使參觀明朝老街後,登上城門,徒步城牆,發思古幽情,猶如置身於萬里長城之感,增進金門觀光之內容與品質。(2)從東門城建牆連接至文台寶塔(目前已建50公尺),登上東城門徒步城牆,遊覽至觀海、虛江嘯臥亭,參觀葉華成六落大厝(金門酒廠文物館),寶月庵、古城老酒廠(寶月泉)、古地城隍,可一路沿南門老店至北門老街,觀光客可買到老酒廠之好酒及老員工家裡儲存的老酒,讓觀光客回家以買到金門城的酒或特產為榮為傲。不僅使先人在金門偉大的歷史建築事蹟風華重現,活絡金門城,更能照顧守城的居民,提升金門的觀光旅遊。
平心而論,金門城居民的心聲與訴求,具有相當的事實與理由,有賴大家的關心與重視:
一、就金門歷史文化方面看;如前揭金門城因地理形勢「固若金湯,雄鎮海門」,名為「金門守禦千戶所城」,這是「金門」島名的由來。明朝政權防倭禦盜的一個重要據點,更是明代金門最重要的軍事兼商業重鎮,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留下無數的史跡文化,包括始源於明朝的老街、古城牆、無數的碑碣石刻、古城的文化地景、傳統契書,以及生活上文物與文獻,由於古文物之豐富,也曾以「古城文化」、「宮廟文化」與「酒鄉文化」三個主軸,代表了金門區域型文化資產保存活化計畫。
二、就金門政治社會方面看;在歷代的變遷中,金門城明初擔任海防任務,為海防重要體系,據歷史學者的研究,金門雖一蕞爾小島,往昔地瘠民困,明清以來能成為海疆之軍事重鎮,以致烽火連連,顯然與其地理位置有關,尤其是雄鎮海門要樞的金門城,置千戶所城,金門在明代並無文治機關,周德興築金門千戶所城以後為金門的代表,明初金門之受重視是基於軍事原因,至今亦然。日本佔領金門時期,在「金門島全圖」即有官路俗稱賣菜路,仍為金門城至後浦的主要道路,路旁有個村莊叫「官路邊」,賢厝盧氏家廟有楹聯云:「祖太武、宗太文、金城官路到底必屬賢聚」。據研究金門城歷史學者發現,金門城的民間宗教、傳說與俚諺,影響後來金門民間的社會人文甚巨。近年來金門城成立了社區發展協會,從事「社區總體營造」,為社區尋找永續發展生命力的方法,一個社區該如何營造?要營造出具有什麼特色的社區?首要工作要對此社區要深入且全面性的了解,才能擬定好策略。因此將一個社區的人群,及其所孕育的歷史、社會、自然、生活、文化、經濟等種種資源加以發掘整理是最基礎,也才能有發展的希望。金門城居民凝集社區共同的意識,發揮公民意識,在重大的公共議題政策上,透過積極主動的公民參與能力的展現,相信對當地公共利益的彰顯指日可待,而地方治理才能漸漸擺脫實力扭曲的分配,地方建設也才會更進步,值得我們大家支持與鼓勵。
三、就金門經濟觀光方面看:誠如,金門城居民所說,當年「九龍江酒廠」之設立與金門城有不解之緣,長久以來相持與共,所謂酒廠是厝邊,酒廠和金門城居民從工作到生活都糾結難分。走過六十多個年頭,它從金門城陌生的鄰居變成居民的老鄰居,在一項統計資料中金門城有516戶,其中155戶有家人曾在、或現在在金門酒廠工作,佔總戶數的26.7%。在九龍江酒廠設立初期,一半以上是金門城員工,因此,金門城與金門酒廠之關係包括工作就業、生活與經濟等,遠比其他村落的關係更加密切。當初政府以鄉賢葉華成的酒坊合作釀造的高粱酒,擴大經濟規模、專業製酒來支援軍事需求,而成立了金門酒廠,隨著政府英明的政策,鼓勵百姓種植高粱,實施高粱換米,不僅解決居民糧食不足問題,也穩定了酒廠原料來源,之後酒廠規模的擴大與經營績效的提升,不僅逐步與地方經濟結合,也造就最龐大的工作機會,降低人口外流。今日金酒的產能不斷提升,盈餘不斷創新,奠定了金門財源的基礎,使得民眾的福祉獲得最好的照顧,金門成為全國不舉債,財政健全的縣市,漸漸脫離政治藩籬,更成為全國最幸福的城市,「金門高粱酒廠」這個產業與金門的經濟命脈關係密不可分,功亦不可沒。
  總之,金門城集昔日歷史文化軍事重鎮,今日為產業經濟命脈,為維護歷史古蹟、為經濟產業加值、為落實地方治理,如能善於計畫,並結合產官學界共同努力,尤其在金門今日以文化觀光為主軸之推動發展下,必將是一顆閃耀的新地標。但不可諱言,金門城尚待改進、努力的地方很多,期望主政者、各界賢達人士給予關心愛惜與重視,積極努力執行建設,落實照顧居民權益,包括金門城整體性的規劃與發展,加強環境美化與維護,慎重研究規劃城牆重建,再創地方獨特的資源及活絡地方治理與觀光。
(本文作者張國丁係金門大學兼任講師)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