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燒紙錢的省思

發布日期:
作者: 吳如明。
點閱率:2,126

七月二十八日,金門日報在第四版的地方新聞中報導:金門年燒紙錢四千噸,汙染嚴重。若長期接觸將會帶來皮膚、呼吸道、神經系統方面的疾病,且每公斤可製造1.5公斤的二氧化碳,換言之,每年將製造出六千噸的二氧化碳的廢氣排放。
這個驚人的數字背後,它燒出了什麼問題?既然明知燒紙錢是有毒的,為什麼沒有政治人物、或官員、或學者、或有識之士挺身而出,呼籲地區民眾不要在燒了,為了自己、為了家人、為了地區環境、更為了這個地球,我們應將燒紙錢的傳統減到最低?為什麼這些長者在燒紙錢時,家中晚輩應該是目前社會之棟樑、或是有識之士,你們為何沒有站出來勸阻家中長輩?依然放任長輩無止盡在浪費金錢,製造出無形的但有毒的氣體來危害自己、危害家人、影響生活環境?或是目前在金門的有識之士,也相信燒紙錢真的可以讓神祇或好兄弟(老大公)或已故親人收到?真的相信燒得越多越有保佑?燒得越多越心安?抑或是只想當個孝順的人,不管長輩的行為是否合宜這個時代?政治人物是否考量著目前會堅持燒紙錢的鄉親是鐵票部隊,為了選票不敢得罪他們?我們回頭看看台灣最大的兩間廟,為了環保及不製造污染,都已經領頭不燒紙錢了,那就是行天宮及龍山寺,真是令人讚嘆啊!難道不燒紙錢關老爺或觀音佛祖就不保佑信徒嗎?不燒紙錢之後信徒有減少嗎?為什麼他們做得到?還是主事者已有領悟燒紙錢(像鬼神賄賂的行為)是只求自己保平安,不顧空氣污染及危害公共安全的無知行為。所以,他們斷然取消延續許久的傳統習俗,將乾淨的環境還給大家。或許,迷信的人都該向他們學習。
再者,我們必須要去了解為什麼有這個燒紙錢的習俗,追根究柢才能化解幾千年的迷信。
金銀紙的由來有許多不同的傳說,其中最為大家熟知的是蔡倫造紙,及唐太宗夢遊地府有關。
東漢和帝時,宦官蔡倫用樹皮、麻絲、破布、魚網浸泡造紙,由於技術還沒成熟,紙質不良,乏人問津。面對著這樣大批的存貨,心中真是煩惱不已。
後來,夫妻倆經過一番計謀,決定讓蔡倫詐死躺在棺材裡,將存紙裁成長方形並黏貼錫箔一束束的綁好備用。蔡倫病死的消息傳出,鄰里及親人紛紛前來祭悼,蔡妻以事先備好的紙分發眾人焚燒。如此,一星期後蔡倫復生了,眾人都感到困惑好奇。於是蔡倫就煞有其事的解釋;原來他死後到了陰間,遇到鬼差囉嘍向他索賄買路錢,他趕緊託夢給他的太太要她製作紙錢焚化,所以正當眾小鬼糾纏不放時,大把大把的經過焚燒後的紙錢從天而降,這些正是冥國陰間所用的錢鈔,鬼差見錢眼開,一高興就把蔡倫放了回來。
燒紙錢可以買通鬼差,也可以讓死去的親人在冥國有錢花用,一舉兩得,所以後人就樂於焚燒紙錢了。
另有一種傳說出於唐朝:唐太宗因為自己最喜愛的大臣魏徵被龍王所殺而哀痛欲絕,昏睡數日。據說他在這幾天中遊了地府陰曹,在行經枉死城時,聽到許多孤魂在哭泣,打聽之下,原來是自己當年南征北討,打下大唐江山時犧牲的將士以及敵軍和無辜的百姓。這些冤魂逼太宗施捨,免除其倒懸之苦。唐太宗於心不忍但卻一籌莫展。此時正巧開封府有個大善人名叫林良,平時就樂善好施,當地的僧侶常以其名義燒紙錢,因而積存了多座的「銀庫」。太宗得知,便向他借了一座銀山分發施捨,才得以全身而退。太宗還魂後,派人攜帶所借銀錢及聖旨,到開封府歸還林良,林良說什麼也不敢收下。太宗就決定行功德,將這筆錢舉行水陸法會,建廟修祠,並特赦天下,廣召高僧超渡冤魂,訂定更明確的焚燒金銀紙的法要。
傳說既是來自皇帝,民間更加相信燒紙錢能讓往生的先人收到享用,幫助他們在另一個世界不虞貧困,於是金銀紙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但據考證,祭祀用紙錢焚化的記錄,始於魏晉時代「據封演聞見記」,魏晉以來始有紙錢,紙錢始於殷長史南齊東昏侯,好鬼神之事,剪紙為錢以代束帛,致唐朝盛行其事,至唐書王嶼傳云,「漢以來,喪葬瘞錢,後世以紙寓錢為鬼事。」這是說從漢朝開始,人死之後,喪葬之時,要用錢幣與死人同葬。這個習俗傳至唐朝以降,每年的拜神祭祖,是我國民間流傳的習俗之一。依民習俗,年中三大節日上元、中元、農曆春節拜神祭祖是主要儀式,在焚香許願之後,燃燒紙錢是最後的過程,此時以銀紙、九金等為主。此外,從商的市井商賈,更是在農曆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日,備妥了牲禮素果及大量的紙錢來「買」通過往的鬼神,以利商業。此則證明,在我國唐朝時期已經盛行祭祀時燒紙錢了……。
再回頭看看這個傳統習俗,目前在華人世界裡,還有誰再燒紙錢?擁有人口最多的中國大陸,他們是無神論的國家,在台灣地區的中國人已慢慢感受到燒紙錢都是污染空氣及不環保的舉動。於是,他們有了環保概念,自動自發減少了燒紙錢的數量,將純淨的大地還給大家。而我們金門人呢?依然懷抱著那無知的傳統,依然自覺燒得越多越有福報?古時候的人,受教育的少,如井之蛙,資訊封閉,才會道聽塗說,以訛傳訛,無有止盡。現代的人普遍都受過教育,知好惡,明事理,資訊發達,如果是好的風俗習慣自然保留下來,如果是迷信的習俗,且會影響健康的傳統,有識之士是否摒棄它呢?為了自己,更為了我們的子孫。中元節將至,全島的普渡拜拜,讓我們擔憂今年又將製造出多少的毒氣?雖然說,中國人在生活習俗上,一向尊天敬地,重視祭拜,除按時祭祀鬼神外,更講究各種祭拜的禮儀,不敢馬虎。其中,每年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是閩南地區重要的民俗節日之一,每年到了此一時節,家家戶戶、公司行號及店舖,莫不沿路設奠,準備牲禮,祭拜「老大公」與「好兄弟」,以祈求平安,而在每次的上香與祭拜之後,焚燒大量的金、銀紙錢,更是最後不可或缺的禮儀。不過您有沒有想過,在「燒金」「燒紙錢」時,化為「裊裊輕煙」,從金爐中所產生的氣體,究竟是什麼樣的成分?是否含有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為了維護消費者健康,消基會對於「祭拜用的紙錢」,曾經做過檢測,藉以瞭解祭拜用紙錢焚燒之後,到底產生了什麼東西?消基會表示,在樣品中所檢出的化學物質,經加以分析之後,其毒性物質以及毒性效應,對於人體的危害如後:
1、「苯」此種成分具有毒性及麻醉性,可以由輕微的頭昏眼花、頭痛和興奮,演變到呼吸麻痺、驚厥或死亡的情形。患者表現有欣快感、腳步不穩和神智混淆的現象。對眼睛、皮膚、呼吸系統、血液病變、中樞神經系統會有傷害。是一種致癌物。
2、「甲苯」此種成分一經食入、吸入或是皮膚、眼睛與之接觸後,均會對人體造成累積性的影響,屬於長期慢性的毒性,對於人體所產生的影響,包括:慢性中樞神經受損,記憶力減退、睡眠不安和動作不協調,長期暴露亦可能影響聽力和引起皮膚炎。
3、「乙苯」此種成分容易影響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性質上屬於中樞神經毒,吸入這些物質後,會刺激人的腦部,導致頭痛、噁心、喉嚨痛及流眼淚或造成流鼻涕等症狀。
職此之故;既然確定是會製造出有毒氣體,島內的有識之士們,我們是否應該站出來共同推行減燒行動,讓一年燒得比一年少,終至成無。因此我們建請政府:
1、應速訂定紙錢類商品材料之成分規格標準以及相關檢驗方法,以維護民眾健康。
2、加強對民眾宣導,建議民眾採納將紙錢採集中運送至焚化爐焚燒的新觀念,以避免有害物質對於人體健康造成危害,並造成空氣污染。
政府的公權力不彰,來自於官員的鄉愿;各宮廟的主事者或各族中長老者,脅持對傳統、對不可知的鬼神那份莫名的堅持,以為年輕者不懂事,不尊重鬼神。其實,在夜深人靜之際,多少人在假借鬼神之名,成全個人的『面子』?明知燒金紙對身體不好,直接影響後代子孫的生長環境,明知在其他地區的華人,為了環保不再擁抱先人的傳統,而我們金門卻反其道而行,是因為我們金門是文風鼎盛的聖地?還是因為我們金門是『海濱鄒魯』?而自以為優越於其他華人?抑或是自以為是中華民族五千年道統傳承者?有識之士們,午夜夢迴之際,汗顏否?
再者,對於根深蒂固的鄉親們建議:
1、燃燒紙錢時,儘量不要過於接近燒金爐,最好站在上風處,以免吸入過多有害氣體,並且儘量應減少在金爐附近停留的時間,並且燃燒紙錢的地點,以在通風良好的場所或戶外場所燃燒紙錢最佳。
2、燃燒紙錢時,一定要注意餘燼是否燒盡,才不致釀成失火意外。
3、根據「空氣污染防制法」的規定,露天燃燒紙錢而產生明顯煙塵者,可處新台幣5千元至10萬元的罰鍰,因此民眾應響應政府所推廣的「集中焚燒」方式。
另者,所謂心誠則靈,民德歸厚,在敬天法祖、祭拜鬼神之餘,民眾未必要焚燒大量紙錢,為身體健康計,且為環保盡一份心力,若將購紙錢的費用省下來,以適當名義捐給慈善或公益團體,其實也是一種對於祖先、鬼神及好兄弟的崇敬,更是一種做功德的表現。目前有人倡導以「功德狀」來取代,即以祖先或父母的名義行善,再將事蹟寫在功德狀中,於祭拜時將狀內事蹟念讀後,在爐內或另罈(碗)焚燒以迴向神明或祖先,作為功德收入,如此較為實際,更是真正的謝神報恩。這種方法比你拜三顆豬頭,甚至燒幾千幾萬張銀紙好,因為祖先最需要的是「功德」,而不是「錢財」或者「祭品」啊。至於,對於其他神明的祭拜,我們可以比照行天宮與龍山寺的作法,只燒香不燒金紙,我想天上的神明一定能接受的。
金銀紙,在宗教上說是一種「冥錢」,燒起來可以通幽冥,當做錢來交易用的。這只是一種信仰心理上的安慰而已。如果把它燒了,幽靈真能收到,而且可以當做錢用,則死人就不怕沒錢用了,那麼世間的善事就沒人要做了,其所謂因果功德也就無從論起了。再者,其他教不燒金紙者,是否得不到庇佑了嗎?
 古時的聖賢亦告訴我們一句名言:「毋念爾祖,聿修秉德。」意思是:每個人都不可忘記自己的祖先,果若忘記則一定不會有好日子過;所以對自己的祖先絕對不可忘記,同時還要時常記得以祖先的名義,為祖先做善事、積功德。這千真萬確的至理名言,若人人能如此,一代傳一代,為自己,也為了我們的後代子孫,這不是以『海濱鄒魯』自許者應有的領悟嗎?若仍執迷信而不悟,脅傳統而守舊,隨時代舞風潮,則不語文風與鄒魯,羞愧矣!
雖說每一個人活著都有承先啟後的責任,但不是把傳統的思維、規矩、法度、習俗等毫無保留傳給下一代。現在是四、五、六年級生要承接一、二、三年級生的道統,再傳給七、八、九年級生的時代;這個年代的承先啟後的工程,是一個上有壓力、下有抗力的尷尬。
人類的文明自蠻荒的無知,經過數千年的演進,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人類,透過文字、語言的溝通,不同族群的互動、激盪、貢獻,造就了今天輝煌的成果。而在演化的過程,每一代都能去蕪存菁,才有今天高度的文明生活。
而生活在地球村的我們,應該要有智慧去分辨如何去蕪存菁,在承接工程裡,我們應該不要再把無知的傳統包袱傳給下一代,讓他們的生活比我們好,讓這個地球的環境不要再受破壞。
孝順是我們中國人驕傲的美德,但不是每件事、每一種規矩、每一個傳統的習俗都要順著自己的父母或祖父母,一些不合時宜或對這個環境是有害的道統,我們這一代的人們不應該再盲目去順從,去作個愚孝的孝子。如果要讓我們的下一代過得更健康、更幸福、更自在的話,請不要給他們太多的枷鎖,畢竟;在未來的年代,我們的子子孫孫要在這個弱肉強食的叢林裡生存,是非常競爭與艱苦的!
農曆七月將至,燒金紙的炎炎火花,又將重演千百年故事,傳統迷信讓金門人蒙羞,也讓金門人永遠無法擺脫歷史沉重的包袱。璀璨的明天依舊遙遠不可及!

回頁首